萬物有靈

植物也有情緒 (8-16) 長距離通訊

【大紀元5月19日訊】 在逐一列舉未來可能的「生物通訊」研究想法之前,我想先為讀者回顧我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所帶來的諸多想法。其中之一是對實驗者意念的考量。

一個實驗者的正面或負面預期,是不是真的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呢?初步觀察的結果,答案是肯定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實驗程序完全自動化,試圖將實驗者的意識從實驗環境中排除。第三章關於植物對豐年蝦死亡的反應實驗對這樣的程序設計有詳細描述。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幾項構思中的研究,也許還帶有一些哲學思考。每一項研究所得到的正面結果將有助於推動另一項研究。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這些研究是實際、可執行的。

長距離通訊

從實驗中,我們發現「生物通訊」的本質似乎具有某些獨特性。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涉及三個方面:通訊的傳輸速率、它的距離限制(如果有的話)以及受屏蔽影響的程度。

由於物體接收訊號的時間與EEG裝置記錄到放電現象之間的有短暫的生物延遲,我們在地球範圍內難以測定其通訊速率。如果傳輸速率比傳統電波的傳播速率──光速快很多,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任務中進行這項研究。一旦確認存在著比光速更快的速度,這將對未來的任務帶來非常重大的意義。

我們的研究顯示,人類體外細胞與其捐贈者間的實際距離(physical distance)並未成為訊號傳輸時的障礙。在我們發表的白血球實驗報告中(如第八章所述),捐贈者與實驗室間的距離最遠可達十五英哩。而另一個提到過的實驗中,其實驗對象各自位於聖地牙哥與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兩地。

至於通訊屏蔽的問題,我們曾在恩西尼塔市的加州人文科學院(CIHS)使用過一個以極先進技術屏蔽的房間──這個房間的設計能夠過濾掉所有傳統科學已知的電磁波頻率。

當時在場的有我、史帝夫‧懷特、上一章提過的湯姆‧葛雷,以及CIHS的研究主任蓋坦‧切瓦利爾(Gaitan Chevalier)等人。我們兩次將不同的實驗對象關在這個房間中──一次是連接至GSR裝置的植物,另一次則是連接至EEG裝置的細菌。我們毫無困難地辨識出房間外的人類刺激源與儀器所記錄的圖譜反應之間的聯結。

如第八章所述,我近年來參加了一些會議,因而有機會聽到一些量子物理學家的演說。在這些會議中,我發現「全域性」屢被提及。這個概念的特性是不受通訊距離限制以及「零時間消耗」(zero time consumption)。

有些物理學家表示,這些全域性之特性可以解釋,為何我所發表的「生物通訊」案例能在遠距離下發生。我們急切地想要與NASA在一些極遠距的實驗上合作,例如火星任務。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利用傳統的通訊方法傳遞訊號將會有二十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延遲。

(轉載自博大出版社《植物,也有情緒》一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