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後花園」第二波展覽開跑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余曉紐約報導)「秘密後花園」第二波展覽於5月份推出,共有24位亞洲藝術家分別於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Elga Wimmer畫廊及Papoo畫廊等三個場地展出,藉以呈現亞洲當代藝術複合、多元的創作型態。7日,台北經文處舉辦記者會邀請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和部份畫家、藝術家介紹展出情況。

本次展覽由文建會及紐約第一聯邦資金贊助支持,並由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北文化中心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策畫主辦,邀請關渡美術館策展人陳浚豪及旅居紐約之獨立策展人李美華共同策展,以「秘密後花園」做為策展構想,呈現於台北及紐約兩個國際都會城市裡生活、創作之藝術家作品,相互對照出藝術家在截然不同之都市風景、人文環境以及社會政治下所引發之靈感創作。

藝術家邱招財此次展出複合媒材/互動裝置 《竹林棲閒》 (Bamboo Grove)。他介紹,竹子是君子的象徵,筆直挺拔,有正直之美稱。不過在他的作品裡,人一坐在人造花園裡休息時,竹子會傾斜,他期望藉由互動機制的置入,讓觀者與作品的關係更為直接、貼近,並在此當下獲得片刻的現實跳脫與解放﹐含有「放下身段,好好休息」之意。

藝術家陳擎耀介紹,他以「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本書作為發想,將書中插圖的工人、農人換置成東南亞的外籍勞工,並將穿著明朝衣服的勞工併置於畫面中,將書中舊時代的傳統產業轉化成當今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結構變遷與台灣勞力轉變的版本,將外籍勞工面臨的文化適應與認同迷失的問題展示出來。

台灣藝術家黃沛瀅的作品是由大量的瓦楞紙裁剪和變形,然後再加以重新組合,現場制做而成,她透露,每到不同地方展出,她都會根據該處的環境和文化氛圍構思出不同的形體姿態。就像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呈現一種不確定的造形情愫、有機物形態中孕函生命意象的氛圍,以及物種正在攀爬擴張的錯覺現象。

本次展覽規劃為四個主題即「Poetic Garden」「Landscape in Motion 」「Wonderland」「Hidden Garden」。參展的藝術家包含來自台灣的創作者,董心如、袁廣鳴、潘信華、姚瑞中、劉時棟、潘娉玉、蕭達憶、黃沛瀅、陳浚豪、邱昭財、曾雍甯、徐畢華、黃博志、范揚宗、盧之筠、夏愛華;移居紐約的台灣藝術家林桂香、楊金池、張力山、徐瑞憲;短期進駐紐約的創作者陳擎耀以及日本藝術家Kotaro Fukui 、Kaoruko Nakano、韓國藝術家崔恩榮等24位。

展覽場地及時間﹕
展場二: Taipei Cultural Center in New York(1 E.42nd St)﹐展期﹕2009年5月6日至6月5日,開幕酒會﹕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下午6時-8時。展場三﹕THE Gallery/ Elga Wimmer PCC(526 West 26 #310),展期﹕2009年5月7日至6月13日,開幕酒會﹕2009年5月7日(星期四),下午6時-8時。亞洲當代藝術週開幕酒會﹕2009年5月 14日(星期四)下午6-8時。展場四﹕THE Gallery at Papoos( 55 Broadway One Exchange Plaza 2nd FL),展期﹕2009年4月30日至5月30日,開幕酒會﹕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下午6時-8時。(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三百嘉賓觀賞「秘密後花園」
新媒體藝術展示校園土霸危害
組圖:比利時海邊藝術展
總爺紙藝術展 康晟如大開眼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