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愚民」辨析

聽易中天教授演講有感

漢清

人氣 9
標籤:

老子曰: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老子的這段話意義何在?

《百家講壇》的元老權威主講,名震天下的國學大師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的演講中作了如此詮釋:愚民之說。 孔子提出「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只愚民不愚君, 老子是既愚民又愚君,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讓老百姓都舒舒服服的變成動物……..

話說的很明白並帶點冷幽默,贏得了廣大愛眾無條件,無思考,無辯駁,淡然一笑的回應;理講的很到位並用了很專業的口氣,有著不容分辨的權威考證背景和令人信服的學術研究名份。

毋庸置疑,這種觀點絕非一人之說一家之見。它是權威的,學術的,民眾的,傳統的,更是現代的,官方的,批判的,政治的。 它有著歷史的延伸脈承和政治風雲的深刻印記。

事實的確如此。但不幸與悲哀也在於此。

何為愚?何為愚民?

歷史的誤解太久遠了,使國人的思維方式延續了一條淺薄庸俗的迷茫之路;政治風雲的誤導太偏 頗了,使民眾的頭腦被改造污染成了難以洗淨無存生機的荒漠之地。

後人無法理解先賢聖人的愚民之意而妄加論斷,謹以表面文字的解讀而亂下定義。政客如此是居心叵測,普通百姓如此是道聽途說,國學專家如此是悲之大焉。

老子孔子與此所說的愚,不是愚蠢,愚昧,愚弄,而是純然樸實之意。 「虛其心」是除嗜欲,去煩亂,清心寡慾。「實其腹」是使其懷道抱一守五神。 「弱其志」是使其和柔順應, 謙讓平淡, 不處權,不爭強鬥狠。「無知無慾」是指反撲守淳,安於其命, 愚民, 不是讓民眾愚不可及甚至變成動物,而是使天下百姓民風樸實而無華,思想淳正而簡單,淡泊名利,不尚爭鬥,憨厚淳樸,善良謙讓,敬天敬地,各安其命,不以物慾而機生刁鑽爾虞我詐,不因名求而心起妄念強取豪奪。 民眾心性返撲歸真善良淳厚, 與天地之性相合, 與宇宙之法理相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和,國泰民安。

百姓淳樸敦厚俯首農桑,而君王當以公正賢明之道德化天下,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廣佈恩澤,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 大為無為, 大事無事,大味無味。這正是老子所言愚君愚民無為而治之理。

這是一層天理,也是一種社會理想主義。

孔子的治國之道脈承了老子上尊天道,下循地運,中致人和的精神理念,沿循著正心,正身,正民,正臣,正君,正國,正天下的大綱,提出了更為完整,系統,切實,廣泛的治國策論和倫理道德規範:以德為政,廣施仁澤,德化四方,禮儀天下道之以德,其之以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法家認為道家和儒家的治國理念難以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的現實中推行實施,故而提倡法治,道之以致,齊之以刑。

實際上, 道家的無為而治, 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是不同層面的理,本也不必相爭。法治是一種外延的,實際的,具體的,低層面的治國手段社會制度。仁政是一種高層面的治國理念與和諧社會目標。無為而治是天理在人世間的一種展現,是天地人和的崇高理想。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淵遠流長。古有堯舜聖賢無為而治天下,國泰民安。周具文武上帝,循無為而治之道修得成康之治的太平盛世,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國祚。漢出文景二帝遵無為而治之法,呈現了文景之治的盛景,奠定了漢家四百餘年的歷史。唐盛貞觀,廣施仁政,選賢用能,講義求睦,博濟眾生,百姓因此而巡禮守法,安居樂業,百廢俱興,天下太平。清泰康乾,君王賢明,恩澤百姓,德化四方,民心歸順,社會穩定,百業興旺,國家一片祥和之氣。

正是由於人心的腐敗,使得今天的國人忘卻了古賢聖人之道,迷失了天理人性之德,丟盡了淳樸善良之本。物慾橫流,食索私肥, 視樸實憨厚為愚昧,視善良無私為呆傻, 視大度忍讓為軟弱,無法無天,神鬼不信,道德淪喪,腐敗墮落,紙醉金迷,世風日下。

此等國勢能支撐到幾時?恐早已被老子不幸而言中: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何為愚? 何為愚民?

敢冒天下之大不違,編織彌天大謊,迫害億萬善良百姓者才是真正的愚蠢;盲從官方誤導聽信惑眾謠言,耳聞眼見血淚鐵證卻依然執迷不悟者才是真正的愚昧;無視天理敗壞人倫,踐踏傳統文化誣陷神明大道,操縱輿論工具掩蓋事實真相,妖言惑世滿天過海者才是真正的愚弄百姓。

被扭曲顛倒的將以正本清源,被詆譭棒殺的將以正名雪冤, 被誤解錯段的將以重正視聽。真正的愚昧將在震耳欲聾的沉寂中死去,真正的明慧將在天地新紀元的永恆中新生。

亂極終治,否極泰來。

這是天意。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綽然而善謀。天理昭昭,天威肅然,大法無邊,神威將至。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董卿自稱正在研讀易中天 網友狂批故作深沉
吳惠林:第三十一章  為誰生子為誰忙?
吳惠林:聊一聊「諾貝爾獎」
吳惠林:第三十章  歧視到底是什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