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實踐更貼近香港基層市民

標籤:

【大紀元7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藍天香港報導)賽馬會藝術創意中心啟用至今已有3年多,確實為區內增添了不少新的藝術氣色。有團體昨日舉辦了名為「藝術、社區、互惠共生」社區實踐計劃回顧及展望社區論壇。回顧過去幾年來,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的社區實踐計劃歷程。

2005年,政府宣佈將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成創意藝術村後。這幢前身是工廠的大廈搖身一變成為了一所發展社區藝術文化的大本營,使得區內的藝術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另外,該藝術中心的合辦機構,亦利用各種藝術途徑,幫助區內的弱勢社群,如老人、婦女、兒童、更新人士及殘障人士等等,鼓勵他們走出自我的封閉,融入社會。

合辦機構之一的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相信,藝術活動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平等的平台,從而鼓勵社區人士以創意手法發聲,用能使大眾更加明白的形式與社會溝通,建立人際網絡。「這個也是為什麼能使那些弱勢群體能通過藝術來打破隔膜,建立起自信心,走出自我封閉的陰霾。」

將世界變得更美好

另一機構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長沙灣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表示,要繼續推動社區藝術的發展,就要把『社區』這一個概念,變成不單止是民眾生活的地方,「是一個親切的世界、理想的秩序和團結的生活,是屬於一個美好的象徵。這個理念正是想要帶動全人類,相互團結友愛,通過藝術,將世界變得更美好。」

而在論壇上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一位來自善導會的男士。他說:「善導會的會員多數是一些更新人士,有時候面對社會的歧視,很難打破自己的觀念,走出思想框框。因而不敢接觸社會。甚至連工作都不敢去找。」而恰恰是藝術中心這樣一個地方,給善導會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會友在社區上親身實踐藝術工作,協助會友解決其貧窮問題。此外,機構還鼓勵會友經行創作,讓會友將藝術帶入社群,使其重拾自信,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

從表面看,「幫助弱勢社群,貼近基層市民」是意義極大的一種社會活動。其實,縱深地思考一下,在當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非常的冷漠,大家亦體會到鄰里之間的漠不關心。這樣通過藝術的平臺,促使普羅大眾彼此之間的關係能更進一步地拉近。這是起了一個非常好的帶頭作用,擺脫人際關係的僵化,使人更能團結在一起,相互幫助。(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音樂家:神韻充實和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
工程師:神韻傳播智慧
時裝設計師:想找到所有服裝的布料
阿根廷律師:神韻的服裝璀璨奪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