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術

曹維錄:中國的漢字文化

【大紀元8月26日訊】日前,教育部發佈了《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恢復了51個異體字,並對44個漢字進行改變寫法的修訂。這個方案在網上發佈以來,受到網民一致反對,很多人認為這是「沒事找事」。

說是「沒事找事」,基本上說對了。那些研究漢字的專家學者們,每天拿著國家高額津貼,享受著一般人享受不到的高級待遇,如果再不折騰出點動靜,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但漢字為高德聖人所創,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歷史,並不是一般人想改就改的了的。現在一些學者,既缺乏古人的賢德,又沒有古人的治學的精神,想標新立異,結果必然勢得其反。

在當今世界文字中,唯有漢字具有非常深遠的思想文化內涵,漢字具有「形、音、義」特點,文字上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有其獨特的文化性格,有著很嚴格的道德規範,正如漢代許慎所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許慎所說,正是漢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歷史最久遠的象形文字,我們單從漢字的寫法上就能看出一個字的意義和他的褒貶色彩,這是其它任何文字所不能具備的,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比如,古人說,「君子不黨。」因為古人認為結黨不是好事,所以「黨」字的寫法是「黨」,尚黑,不光明正大。凡和黨有關聯的詞語幾乎全帶有貶義,如結黨營私、朋黨、黨徒、死黨等。再如「從」和「從」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從」的意思是「相聽也(說文解字)」,「從」的意思是「隨行也」,前邊的字的意思是兩個人地位平等,非常平和地在一起對話,而後一個的意思是有主有次,在跟著別人去做事,當別人的聽差、跟包。同時「從」字也有表示眾多的意思。

有一個迷語說:「遠看一堆人,近看六個人,是人全是人,沒有正經人。」迷底就是這個「從」字。如果我們再結合當前一再出現的黑社會打砸搶、打群架、結夥綁架人、搞傳銷、強行拆遷、強佔土地等社會現象來看,這個字是不是造的很形象?

在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像是一個人把東西交給另一個人,我想這可能就是「給」或「與」的原字,後來的「給」可能就是個假借字了。把那個原始的「給」字從中間分開,就是現在我們見到的「亡」字形態,既然把東西給了別人,自己當然就沒有了,所以「亡」字的本意應該是「無」。「無」是「亡」的本意,在古漢語中,亡字用得很多,大多數都表示無的意思,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層意思,再讀古漢語遇到「亡」字就知道怎麼解釋了。「亡羊補牢」用的是亡的引伸義,羊丟失了就沒有了,亡引伸為丟失是很正常的,後來的逃走、死亡都是引伸義。

中國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理想注入裡邊,把道德規範注入裡邊,把未來憧憬注入裡邊,把人們的恐懼、怨恨、厭惡注入裡邊,正因為如此,才形成漢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比如「仁」是兩個人互助互愛,所以說「仁者愛人」;愛人要有真心,所以繁體字的愛裡邊有「心」字;「進」表示的是人們走向美好的願望,所以寫作「進」,表示走向「佳境」,簡化了的「進」是走向困境;信為人言,是說人說話要講信用,不能言過其實。

現在的簡化字使意義深遠的漢字變得面目全非,漢文字的歷史涵義也沒有了,所以說簡化字實質上是對漢文化的破壞。

這個破壞其實是由來已久的,早在1940年,毛澤東下了要改漢字的決心,他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毛澤東選集》第2卷701頁)。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又說,中國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鐵了心地要把漢字逐漸改變成為拼音文字。曾有一段兒時間中國文字要走拉丁化道路,有人說這是俄國人的指示,用消滅中國文字的方法消滅中國人歷史文化意識。這方面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以毛澤東1940年就提出要消滅漢字和後來對俄一面倒地崇拜並強制人們學習俄語情況來看,有這種可能,因為那時中共的一切都聽蘇俄的。

中國文字歷史上曾繁榮發展,也遭受過很多次破壞,每次破壞都同統治者獨裁專制私慾擴張有關。據漢許慎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可見中國漢字並非經倉頡一人之手而一次完成。漢字發明以後的漫長歷史中,人們對漢字既有發展貢獻,也有人為破壞。

許慎說:「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許慎認為一些漢字被人為破壞的原因是「人用已私,是非無正,巧說袤辭。」孔子以後各諸侯國各行已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諸侯國文字全部廢棄,由秦統一文字,即有功勞,也有過失。過失大於功勞,恐怕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對中華文化的破壞。

民國時期,蔣介石也曾幾次意圖簡化漢字,終因人們的反對,沒有能夠實行。中共利用手中權力,對漢字強行簡化,並沒有充分考慮漢字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充分尊重民間的意願,對中國文化採取一種蠻橫態度,並試圖以此消滅中華文化,實在是一種倒行逆施行為。

漢字作為一種活的文化,在其發展中是會有變化,但這種變化不能通過政府用行政手段強行推行,文字改革必須建立在民間發展的基礎之上,獨斷專行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將是人們難以預計的。尊重人們的用字習慣,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尊重歷史文化基礎上改革,才是文字發展之路。以當前所要進行的幾十個漢字的改寫而言,實在是吃飽沒事閒得難受,人們都很習慣的寫法,有什麼必要改?

如果對民間用字有充分瞭解,並深入調查了民間的意願,而不是坐在屋裡想怎樣就怎樣,會一出台就受到人們一致反對嗎?在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漢字在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相當巨大。人們發現,在計算機中輸入漢字,其方便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無法比擬的,而且繁簡字的輸入一樣方便,這更進一步驗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玄奧和高深。

現在對漢字破壞已經很大了,這個損失現在已經很難彌補,所以不要再折騰了。

──轉自《自由聖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