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山友愛外交 恐有行無市

人氣 6

【大紀元9月24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新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本週赴美,展開首度外交出訪行程,並於日中峰會中大談奠基於「友愛精神」的「東亞共同體」構想。鳩山根據其從政座右銘「友愛」延伸出「東亞共同體」、「非核世界」等極具理想性的「友愛外交」,與日本以往奠基於民主主義共通價值觀的「價值觀外交」截然不同。不過,鳩山所崇尚的「友愛」能否突破冷冽的國際現實,抑或終究淪為烏托邦思想,仍有待考驗。

國際現實 恐難買帳

日本「讀賣新聞」23日的分析報導指出,鳩山的「友愛」思想源自被譽為「歐洲統合之父」的奧地利伯爵庫德諾夫.卡雷爾基(Count Richard Nikolaus von Coudenhove-Kalergi )的主張,鳩山對此曾做出以下解釋:「對於價值觀不同的人或國家不予敵視,努力培養雙方信任。」

因此,諸如「二○二○年前減碳二十五%」、「非核世界」等論述,都瀰漫著陳義甚高的「鳩山色彩」。從中也可窺見,鳩山希望對這些存在歧見的國際難題掌握主導權的企圖心。然而,當「友愛」遭逢國內產業界對「減碳標準過高」強烈反彈,或對中國如油氣田開採問題、對俄羅斯如北方領土爭議時,能發揮多大效用還是個未知數。

「每日新聞」的分析則指出,鳩山的「東亞共同體」企圖在亞洲建構有別於歐美的「第三極」,以培育全新的經濟成長火車頭。事實上,有別於遭受金融海嘯重創的歐美各國,亞洲新興國家○九年實質經濟成長率仍有三.九%,預計明年也將維持六.四%的高水準,外界高度期待亞洲成為全球景氣復甦的原動力。

東亞共同體 艱難險阻

但是,邁向「東亞共同體」的道路可謂「艱難險阻」。中國向來積極倡導較易掌握主導權的「東協加三」框架,日本則力主納入印度、澳洲的「東亞峰會」來牽制,美國則對亞洲區域共同體懷有警戒。如何化解各國歧見已是一大考驗,遑論日本也必須因應貿易自由化,以及外勞大量流入等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調整。種種課題,讓鳩山「友愛外交」形成嚴峻考驗。

相關新聞
阿米塔吉籲日本新政權重視美日同盟關係
鳩山上任 馬英九盼台日高層互信持續加強
首度訪美 新日相鳩山國際外交受矚目
期待新政權  日鳩山內閣民調支持率7成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