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約 7999 條記錄
  • 大紀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都懂得,人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其實歷朝歷代、古往今來,很多人苦鬥一生,終究還是難逃冥冥之中命運之神的安排。
  • 大紀元
    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歷史中,“行善積德”做為做人應遵循的傳統美德一直延續至今。富貴、長壽、平安等一切福源皆從德中來,所以我們怎能不行善積德...
  • 大紀元
    唐太宗十分讚嘆其仁者之風,不以妻妾攀結權貴、納妾聯姻,這種人之行為必光明磊落,可以輔君並且忠君;因此更加尊重與信任尉遲恭。
  • 大紀元
    他們家有一位門客就說:“贖回祖產,是種爭氣的事情啊!”兒子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更好的資產,不也是爭氣嗎...
  • 大紀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唐代韓愈對為師者的解釋。生命是父母給予的,如何做人及立身處世的學問就要依賴師父的教導了。“父”字與...
  • 大紀元
    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 大紀元
    俗話說“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總是看重別人的缺點,而且到處張揚,這樣就會給別人造成傷害,這可不是君子待人處世之道。
  • 【傳統文化】謙恭的唐太宗
    “謙遜”、“恭順”做爲一種美德,被古代的聖賢明君反復諄諄教誨於後世。唐太宗雖貴爲大唐天子,但卻時時處處以“謙恭”來要求自己,爲後世子孫樹...
  • 大紀元
    明朝“三朝太宰”楊博的父親楊瞻曾說:“現在的福,來自祖宗積的,不可不珍惜;將來的福,留給子孫,不可不培植。不珍惜現在的福,就好像油燈的火...
  • 大紀元
    俗話說“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總是看重別人的缺點,而且到處彰揚,這樣就會給別人造成傷害,這可不是君子待人處世之道。
  • 大紀元
    “謙遜”、“恭順”做為一種美德,被古代的聖賢明君反復諄諄教誨於後世。唐太宗雖貴為大唐天子,但卻時時處處以“謙恭”來要求自己,為後世子孫樹...
  • 大紀元
    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後便形影不離,二者中若死去一隻,另一隻則形只影單終生不再婚配。雁雖是飛鳥,尚且如此,人怎能不如禽獸呢?以此反映...
  • 大紀元
    有一鄰家富人之婦,厭惡其丈夫不學無術,欽慕茂先的才名,就私奔他。茂先呵斥道:“男女有別,禮法不容,天地鬼神,羅列森布,為何污我呢!”婦人...
  • 大紀元
    孔子教子學詩學禮,歷來傳為美談,被稱作“庭訓”、“詩禮垂訓”、孔子後代稱作此為“祖訓”,自稱“詩禮傳家”。過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廳堂裏也都掛...
  • 大紀元
    陰德,就是行善而不為人知。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傳統美德可能就源於此吧。有陰德的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行善出於至誠,不是為了做善人而行善,沒...
  • 大紀元
    歷史上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說的是因為周幽王因喪失信用,而最終導致了國破人亡,已足以引以為鑑了。
  • 大紀元
    明朝人楊翥,字仲舉,官拜禮部尚書。平生篤行不欺,仁厚絕俗,對於別人所難以忍受的事物,他卻能夠處之泰然。
  • 大紀元
    到了壯年時期了,他還沒有兒子。有一天外出辦公事時路過一座寺院,看見那裏停放著七口棺材沒有下葬。他把自己的官俸捐出來,叫和尚把那些棺材埋了...
  • 大紀元
    明朝的呂青,平日喜好談論淫穢之事和偷窺婦女;他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家裏貧窮到了極點,兩個兒子相繼的死去。
  • 大紀元
    明朝理學家陳幾亭說:“君子有兩種羞恥”。一是誇耀自己的長處,二是掩飾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長處要保持謙虛,自己不會的就要努力學習充實。
  • 大紀元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訓示兒子正憲說:現在人的病痛,大多是因為傲。千罪百惡,都是從傲上來的。傲則自視甚高,自以為是,不肯屈就於人。像的不仁,丹...
  • 大紀元
    明朝江陰人氏張畏岩,學識淵博,善於詩文,在文人學士中頗有聲譽。甲午年南京鄉試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就大罵考官瞎了眼睛。當時有一道人在...
  • 大紀元
  • 大紀元
    劉寬,字文饒,後漢弘農郡華陰縣人。劉寬曾經乘牛車出行,有一個丟失了牛的人,就指認劉寬的駕車牛為他丟失的牛。劉寬沒有說甚麼,卸下牛交給他步...
  • 大紀元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孔子請教“強”的內涵。孔子回答說: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理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
  • 大紀元
    “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若清白,我怎可將此羞恥之事強加於你。”接著把中舉那夜所夢經過詳細告訴兒子,周伯順聽後不禁汗流浹背,大驚失色...
  • 大紀元
    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
  • 大紀元
    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