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另一种美学身体力行

王明青

人气 30
标签:

高行健阐述他另一种美学的意念,身体力行。他拒绝电脑与互联网,并表示诺贝尔奖的光环不是蜜糖或毒药,而是太长的节日。他不在乎掌声夹着杂音,只在乎尽快回复写作状态。

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应邀访问香港期间,接受亚洲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明青专访,畅谈创作生涯的甘苦和作家与社会的关系。高行健透露他拒绝电脑和互联网,也为获奖后生活被打乱而烦恼。他也首次透露与女友杨芳芳的文学因缘。他从自己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小说熏陶的经历中,感到中西文化并无冲突。他告诫年轻人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电脑屏幕前,而应沉下心来读书。以下是访谈摘要:

从获奖到现在,外界掌声如潮,但其中也有些杂音,你如何看待?

我想甚么意见都有,这是很正常的,世界本来就极为复杂。其实,我连看这些外界不同看法和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实在太忙。获奖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个月了,我仍没时间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情。

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落在你头上,正常生活反被破坏了,这对你来说是蜜糖还是毒药呢?

哈哈!就当是个节日吧,但这节日持续的时间有点儿太长了。接下来还有许多国家的邀请在等着,应该说九成五以上的访问和邀请,都没法接受,而且连回复的时间也没有。很多朋友在帮我做这些事,但仍堵不住。很多朋友、包括新闻媒体对我很热心,特别是华人世界更是热情高涨,大家都高兴。但一直这么持续下去,确实无法进行我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你一直喜欢长时间听着音乐,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再对着录音机自言自语,之后将这些个人对白慢慢加以整理,现在你还保持这种写作方式吗?

这样的写作习惯,我是不会变的,这需要心静、安静和必要的孤独,这才是良好的状态。我想自己应该尽快恢复这种状态。

你自己在小说及戏剧创作方面有甚么新的计划和想法?

计划很多。有两个法文剧本已经写完,出版社等着出版,也有些剧团有兴趣上演,但我还没时间定稿。还有很多地方请我去导演,或者排演我的新戏,都没法招架。

我刚看完你的新剧《八月雪》,这是有关中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的剧本,涉及对“禅”的理解,在你笔下“禅”是八月炎热天的雪,禅意如雪,那么在世态炎凉的今天,这种雪是被蒸发了呢?还是你确实相信它存在?

其实,我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禅是甚么,而且恐怕也没有人能说出“禅”是甚么。禅确实不可言说,但它又借助语言,所以我很难在一个采访中完全解释清楚我对禅的看法。

可是你怎么会想到通过戏剧形式去表现五祖弘忍传法给六祖慧能,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参透了你自己对禅的理解?

我对六祖慧能的生平非常有兴趣,我觉得它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而且似乎在他的举止行为里暗藏着惊天动地的力量,最后他的开悟给我很大启发。他是唐代人,离我们今天很远,禅的这种精神对人生、对自己,并没有过时。在这方面,有的东西是变的,有些东西不变,但这种精神是不变的。

在九五年出版的《没有主义》里,你一直很强调“语言流”这种状态,现在你还保持“语言流”这种状态吗?有没有新的变奏?

“语言流”是我相对于“意识流”的说法,是理论上的看法。人的感受是多元的,要用语言表述出来,就须经过句子的梳理;即使不成句,也是一些词的连缀,即所谓自由组合、自由联想,但最后它还呈线性,要一句句读下去,而且还要按时间顺序。感受纷繁、多方位,是同时性的,所以从理论上讲,我觉得意识流行不通。

但这只是文学理论的说法,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当然和心理学的发现、和乔伊斯等在文学上的作用有关系。作为一种理论概括,值得探讨。从我的创作实践来看,我也想去追求和捕捉瞬间的感觉,尽可能把丰富的感受用文字、语言贴切地捕捉出来,所以我提出“语言流”的看法。

你新近出版了美学评论著作《另一种美学》,“另一种美学”指的是甚么?

这本书主要是谈当代造型艺术。它在法国已有几十年了,引发过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论战。对论战,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法国当代艺术的危机。这场论战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艺术很多问题的思考,我在这种大背景下也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其实也是对所谓当代艺术的批评。不过这批评,我不以当代艺术去批评现代艺术,也不是建立在不断革新、不断颠覆的理论基础上,我认为这已成为老套了。二十世纪对这个
老套写成了历史,实际上,二十世纪本身的历史要比这丰富得多,我就提出另一种看法,概括称之为“另一种美学”,就是说不同意流行的“以颠覆为宗旨,以革命为宗旨”的艺术观。

你以前也提过“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对吗?

是的,我认为这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所以还是要回到艺术本身的问题。艺术本身就是审美,但艺术革命就把审美的功能丢掉了。拿对艺术的观念来代替对艺术自身的审美判断,我认为这是二十世纪一个时代的谬误。

你一直提倡冷的文学,提倡作家要用中性的眼睛去冷眼静观,是否一定要令作家处于社会的边缘呢?

差不多,我觉得这大概是作家比较合适的位置。像我现在这样的状况不是正常的位置。合适的位置是要对社会、对人、对事,也包括对自我,也要有一个距离,才可以避免浮躁,真正沉下心来写作。我看现在所有能经久流传下来的作品,都不是匆匆忙忙、在一种赶潮流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至于社会是否理睬,这对于一个有冲动需要写作的作家来说不是很重要的,因为评价是外界加之于作家的,作家作品的价值他自己是知道的。如何认识这个价值?作家就是一个创造者,他有意思就是因为前人没有写过,或者没有写得那么深入,他把这地方说透了。这就是有意思的东西。

你说真正的作家写东西是给自己看的,不为任何机构团体服务,你觉得他可走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是死亡,要么是逃亡。但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像你那样有天赋,以画养文,那么他是否特别难达到写给自己看这个境界?

是很难,现在社会一切都是商品化,包括作家的劳动,书籍也是商品,如果不卖钱,在市场上行不通,作家就无法生活。现在写作也变成了职业,其实以前写作不是一种职业,李白绝不是靠写诗来吃饭的,东西方都一样。可以说,只有贵族式的才有写作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精神贵族。恐怕只有当一个社会可以允许有精神贵族存在的时候,才会有文学。如果每天都忙着为吃饭而写作,这种文字很难说是文学。

所以,现代社会给作家的生存提出很多问题,社会分工把写作作为职业,当然有些写作比如新闻写作就是职业,但大学教授又写作,他的教授工作是他的职业,他是以教学来养他的写作、养他的研究。所以真正的研究和创作很难以计报酬,很难像商品那样立刻被人购买。所以讲得漂亮一点就叫做理想,讲得实在一点就叫做兴趣。很多创作和研究都是这样,不可能立刻走向市场,其中的价值并不可能立刻得到回报。

两岸三地文坛中,你比较喜欢那些作家?

我应该老实承认,其实我简直是没有时间看,因为我自己的活动实在太多了,我跨了绘画、文学和戏剧三个领域,忙得连报纸也都几乎不看。要我谈对中国当代文坛的看法也只能有一个笼统的看法。我现在都还没有用电脑,我觉得上网去看文章查资料太浪费我的时间了。

那么你基本上不用电脑写作?

是的,不用电脑写作,也不用查资料。

是不是因为你的写作是纯属文学创作,不用查资料?

我写作需要很多资料,比如创作《灵山》时,需要的资料太多了,我把史记通读了一遍。还读了许多地方志,这是我几十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中国历史形成这么一些看法是很费功夫的。我现在写的是当前的现实生活,尤其是西方当前的现实生活,没有必要查资料;去写十八世纪法国历史故事,那不是我的兴趣,也就没有必要做资料搜集了。

你幼承庭训,妈妈教给你知识,是否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给你的烙印很深?

我很幸运,我父母的旧学底子很不错,他们很喜欢古诗词。父亲在银行里工作,喜欢舞文弄墨,所以家里有很多书,包括线装书和民国时期出版的书,《国学丛书》、《聊斋志异》等,还是孩子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另一方面,我母亲受的是教会学校教育,比较洋化,爱看西方小说,家里有很多童话故事和翻译小说,当时只要能找到中文译本的,我家几乎都有。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从来就不觉得中西文化有甚么冲突,因为在家里甚么都接触,从小就吸收东西方文化,而且很自然,也不形成甚么冲突。

现代青年人应该具备哪些文化素养?

我觉得应该尽可能少看电脑,少坐在电脑前花时间,要多看书。我不太了解电脑,可能是瞎说,但现代的网络上的信息往往只有几句话,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感受、真正的文学,是无法用几句话概括出来的,得沉下来读书与思考。这跟大众传媒、跟文化、跟艺术都有很大关系,很值得讨论。

你不用电脑来写作或查资料,是否觉得纸上柔情更能适当表达发自内心的真情?

当然电脑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我觉得电脑程序化太约束,我一见程序就觉得烦,不如自由驰骋来得舒服,所以我宁可回到最传统的笔和纸,还加上录音机。当然录音机也是现代的,但方便使用。

每次录完音后,你是自己整理还是请别人帮忙整理?

我全部自己整理,没有办法找别人代劳,因为整理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再修改的过程。

你这次到香港和你的女朋友杨芳芳一起来,我知道杨芳芳也喜欢写作,那么你们两人之间的感情上的化学作用会不会转化在文学上?

我们都很独立,她也独立写作,我也没有帮她的忙,但我们有讨论。

你会不会帮她修改?

不会帮她修改,其实她也不要我修改,很难谁帮谁修改。要谈创作的话,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写的东西相差太远了。

(转自<<亚洲周刊>>)


    相关文章
    

  • 台北书展圆满结束 (2/6/2001)    
  • 陈水扁欣赏高行健坚持理念勇往直前 (2/6/2001)    
  • 陈水扁接见高行健 (2/6/2001)    
  • 高行健喜四大古典小说 (2/5/2001)    
  • 新闻周刊:概念与官方同调 港人对高行健不满 (2/5/2001)    
  • 高行健九月再访台北 (2/4/2001)    
  • 高行健自剖写作路 你我他创造三感受 (2/4/2001)    
  • 高行健欣赏自己剧作《 夜游神》对成功演出表谢意 (2/4/2001)    
  • 高行健作品在台大放异彩 (2/4/2001)    
  • 高行健著作畅销台北 4个月狂卖10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著作风靡台北 四个月售出十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谈文革经历 (2/4/2001)    
  • 高行健谈纳粹的摄影美学 感觉像毛泽东在天安门 (2/3/2001)    
  • 高行健:没有主义 一身轻松 (2/3/2001)    
  • 马英九:高行健的笔锋 什么都无所谓 令人悸动 (2/3/2001)    
  • 高行健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2/3/2001)    
  •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场演讲座无虚席 (2/3/2001)    
  • 马英九高行健舌战两个人的圣经 (2/3/2001)    
  • 高行健自言活在当下创作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2/2/2001)    
  • 高行健与自由中国的一体 (2/2/2001)
  • 相关新闻
    高行健与自由中国的一体
    高行健自言活在当下创作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马英九高行健舌战两个人的圣经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场演讲座无虚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