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现在不做,以后会后悔?

为什么老是在亏钱(3)

墨特里尼(Matteo Motterlini)

人气 5
标签:

假设有某种疫苗具危险性,一万人打了针之后有十个人会死亡。假如该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例如某种流行性感冒)死亡率不高,每一万人之中不到十人会死亡,恐怕没有人愿意打预防针,因为吃亏的概率比受益的概率大。

再想想相反的情况。罹患某种流行性感冒的一万人之中有十人会死亡。专家研发疫苗,预防针也可能会致人于死地,不过死亡率比流行性感冒低。比照上一个例子,一般人应该选择打预防针比较好。
  
可是,大多数人会以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两种情况。每十个人之中有六个人表示,他们不愿意让一岁的小孩打这种每一万人就有十人会死亡的预防针。即使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概率低于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大家宁可不打预防针。

这是所谓的“省略的谬误”。即使不打预防针的危险性高过打预防针的危险性,人们还是想回避打预防针带来的危险。“省略的谬误”隐含不想后悔(后悔趋避)的一面,请看以下的说明。

问题23

A 施先生手上有一些甲机械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本来想卖掉这些股票,改买乙电力公司的股票,结果没有付诸行动。假如当初他改买乙电力公司的股票,现在应该已经赚了五十万元。

B 邱先生本来有一些乙电力公司的股票,他卖掉这些股票,改买甲机械公司的股票。假如当初他没有卖出乙电力公司的股票,现在应该已经赚了五十万元。

你觉得谁会比较后悔?

许多人认为,邱先生“悔不当初”的心情比施先生更强烈。

可是基本上这道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两者的结果都一样,两个人都错失赚到五十万元的机会。
  
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邱先生比较后悔?道理很简单,施先生后悔“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邱先生则是后悔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两种后悔的差别很大。

即使结果都一样,主动做了某件事比少作某件事更令人感到懊悔。大家都不喜欢懊悔的滋味。在人生中,要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比下定决心维持现状更难,因为前者会让当事人感到责任更加沉重。

不过,后悔自己做了某件事或没做当初该做的事,得视经过的时间而定。在短时间内(几天、几星期),人总会深深懊悔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做了不该做的事;可是经过长时间之后(几年),反而会比较后悔自己“错失良机”,后悔当初怎么没有做该做或想做的事。

如果有人问你,最近几个月最感后悔的是什么事,你可能会回答做了某件事可是结果不如预期。如果有人问你,人生中最感后悔的是什么事,你应该会遗憾当初没有做的某件事。

例如,短期内最令你心痛的是爱人离你而去,可是长期看来,大家会比较懊悔当初没有尽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例子会让人后悔莫及,心情郁闷,甚至显得愚蠢。

案例五

马利欧和罗莎搭的车都陷在米兰市区的车阵中无法动弹。他们分别想搭火车前往威尼斯和罗马,为了赶时间只好下车用跑的。当他们抵达火车站时,已经比班车出发的时间晚了二十分钟。

马利欧要搭的车已经准时开出,所以他无法搭上车;罗莎也没有赶上,不过她要搭的那班车晚了十八分钟开出,所以才刚离开车站而已。

请问,哪一个人比较不开心?

虽然这两个人都来不及搭上车,但一般人并不是这么客观地衡量一切。通常我们脑中会闪过许多念头,“要是计程车绕道”“要是会议提早两分钟结束”……只要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发展,人们心里就会不断浮现“要是……”,并因此愈想愈气。

同理,大家常说,得铜牌的选手比得银牌的选手更容易觉得满足。能挤进前三名赢得奖牌,当然值得开心,可是差那么一点点而错失金牌,总让人“万分懊悔”。

因此,虽然从客观角度看来,第二名应该好过第三名,但在主观上却是第二名的满足程度比较低。第二名宛如败部的榜首,第三名却不是。

人会心有不甘,是因为伸手可及却无法实现,还差一步就能达到“原本可以达成的目标”。当这种想法在脑中盘旋不去,心中浮现懊悔,总令人一再回忆起失手的一刹那。

不只是在因分秒之差而落败或结果不如预期时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就连碰上坏事却侥幸逃过一劫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例如在伦敦公车站等公车,没想到该辆公车在前一站惨遭炸毁;要出门之前刚好接到一通电话而耽搁,于是没搭上那部后来脱轨的列车。无论发生什么灾难,总有许多“奇迹般”存活或偶然丧生的事例。

这种细微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分毫的偏差,导致选手错失金牌只得到银牌、让人避开死亡而得以存活。这一切令人难以理解,也无法客观衡量,只能透过模糊的情感去感受。

灾难的话题到此为止,来看看一则日常生活的例子。

问题24

A 甲先生在超市柜台排队等结账,轮到他的时候,店员告诉他:“您真幸运,您是本店第十万名顾客,可免费赢得二千元。”

B 乙先生在另一家超市排在队伍的最后,排在他前面的那个人碰巧是第一百万名顾客,赢得二万元奖金。乙先生排在那个人后面,也赢得三千元的奖金。

请问哪一个人比较开心?

根据泰勒的实验,大多数人竟然选择成为甲先生,赢得二千元,而非像乙先生那样赢得三千元。因为大家不想懊悔自己差点赢得二万元,而并不惋惜自己少拿一千元。

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值得惊讶。平时我们总是为了不想后悔而付出代价。举例来说,许多人宁可把钱存进银行也不买股票。买了股票,即使股价上涨,投资人也不觉得自己赚够了。明明可以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却甘于忍受现在的薪资。

总而言之,人们常因为不想后悔而无法当机立断,因为缺乏自信而畏缩不前,即使能改变现状也不付诸行动。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不作决策”也是一种决策。@(本文结束)

摘编自 《情感经济学——消费决策背后的真正动机》 先觉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世界各国反腐 众多中国外企日子难过
美经济专家:要求人民币升值是错误主张
要素价格均等化 台经贸倾中 拉低薪资
哥本哈根救气候  对抗气候变迁成本难估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