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70岁生日 感动一生完成两大愿望

人气 34
标签:

【大纪元1月6日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旅法华裔作家高行健在伦敦大学演讲厅说:“我很感动,我以前没有过过生日,现在用讨论会来庆祝我的生日,很感动。”

据BBC报道,这是1月4日高行健在他70岁生日那天,在“高行健创作思想研讨会”上对台下三百多听众说的。

高行健说,他感动和高兴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70岁生日之前,他完成了一生的两大愿望:

一个是了却了在大学时代就渴望拍几部电影的理想;一个是用刚成书的《高行健论戏剧》对自己的戏剧创作作一个理论性总结。

在他70岁生日当天,几位作家朋友为他在伦敦举办了两天的“高行健创作思想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作家们,在讨论高行健创作思想的同时,也在探讨中国作家和艺术家对人类思想史和世界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研讨会上还放映了三部影片《洪荒之后》《影子》《八月雪》。其中《影子》在高行健2008年获米兰国际艺术节的“特别致敬奖”时,颁奖者特别提到“给人深刻印象”。

真诚与纯粹

在伦敦的著名华裔诗人杨炼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中,用“真诚”和“纯粹”来评价高行健的作品。

杨炼说,高行健的70年,不仅遭遇了中国最动荡的生活,更置身于中国人最混乱的思想中。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后首次面对真正的外来冲击。

而五四和此后的一次又一次运动,使中国人“沦为二十世纪世界上最极端的自我文化虚无主义者”,也就是“文化自残者”。

杨炼说,高行健在历时几十年的漫长、复杂的创作历程中,做到了真诚和纯粹,而且自觉的实践,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幸存者。

现居香港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委托从瑞典来伦敦参加研讨会的作家陈迈平,带给高行健一封祝贺信。

刘再复在信中评价高行健的创作是“扎根中国文化又超越中国文化,追寻的是人类普世价值”。

刘再复把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灵山》称为:“展示了中国非正统、非官方、鲜为人知的另一脉文化……通过活生生的意象呈现出丰实血肉、生动气息和不朽的活力。”

对于中国政府在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冷淡态度,刘再复说:高行健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赢得崇高地位立下极大的功劳,中国政府对他的做法是“母亲不认识儿子的悲剧”。

但刘再复相信,中国伟大的文化最终会认识自己的天才的儿子。

先驱者

前《今天》杂志社社长陈迈平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今天在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高行健而感到遗憾。

陈迈平把高行健称为中国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先驱者”。他说,高行健的探索和创新打开了一条新的独特的道路。

对于高行健作品因为前卫和抽像而缺少读者,陈迈平在会后表示,真正伟大的作家是在人们读懂了他们的作品之后才产生了读者,人类的精神境界也就因此有了新的提高和拓展。

他还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给这样的作家的,他们为自己创造出了读者,而这也就是诺奖的意义之一,让那些被人们冷落的优秀作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主持第二天研讨会的台湾女作家、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在研讨会休息时接受采访时说,如果高行健仍然留在中国的话,他不会获诺贝尔奖,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廖天琪说,高行健到国外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作题材、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是在缺乏言论自由的中国大陆作家可望不可即的。

廖天琪肯定了高行健寻找融合东西方文化、宗教和哲学等的表达上的不断尝试,但她不敢断言这种努力是否会真正成功。

文学的“灵山”

居住伦敦的著名作家马建是这次高行健创作思想研讨会的组织者,他说,因为高行健离开中国后的22年中没有过一天假期,朋友们把他称为“艺术疯子”。

马建说,高行健在22年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他创作中最强烈的表现是:生命就是要发出个体独特的声音。

马建在研讨会上评价高行健的创作是“用文学意识感染读者,寻找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

他说,人类自古以来都行走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其实每个人都在漂泊,都希望取得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马建认为高行健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了个体生命的特点,读者可以从那些有各种缺点的主人翁们身上发现作为“人”的骄傲。

高行健在小说《灵山》中说自己在寻找灵山,小说结尾时仍然没有找到。但马建说,高行健对每个主人翁内心的刻画,完整的建立起一座文学的“灵山”。

高行健在接受采访时说:生命是短暂和脆弱的,作为个人的唯一主动能力,就是独立思考和表述,这才是生存的见证。

这也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天职和使命。高行健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身体力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热比娅等中国异议人士将出席法兰克福书展
《台湾冷拒 欧洲热迎》法兰克福书展 热比娅明演说
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喜欢看大纪元 文章有深度
专访杨炼:做一个干净的人才能谈文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