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胜古迹

“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酒泉盆地西缘,南临祁连山,北依马鬃山,地势险要,景色雄伟,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

市域南北界于文殊山和榆树沟山之间,两山之间是一长15公里的峡谷,为“河西第一隘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500~1,800米,文殊山海拔2,228米,黑山为本市最高峰,海拔2,799米。

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因城在嘉峪关麓,故名。起初,只有关城,无楼,后于明代补建。当年,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能建如此雄伟的关城,实在不易。于是,便演绎出了定城砖、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等动人故事。

嘉峪关南为祁连山,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山相峙,雄踞河西。关城高踞其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开门,均筑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

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今已废。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

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西门外,一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一座,均为清代所建。

护国寺感应塔碑

护国寺感应塔碑又名西夏碑。现保存在文庙内。西夏天祐民安五年(一O九四年)立,高2.6米,宽1.0米,厚30釐米。碑身呈半圆形,边呈杀角,四周刻忍冬花纹。两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背刻汉译文。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为“敕感应塔之碑文”。

两侧各有线刻伎乐菩萨,袒胸系裙作舞蹈飞翔状。正文为西夏文楷书,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碑座束腰,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状,边沿杀角,大体似龟形,上刻花纹。是我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

雷台

雷台在甘肃武威县城北门外一公里雷台湖。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黄土垒筑,上有雷祖庙,为清代建筑。周围多泉,汇流成湖。满湖杨柳,台上古柏巨槐,翳天蔽日。相传前凉张茂作灵均台,上筑宫殿,明改建为雷祖庙,供雷神,因有此名。

魏晋壁画墓

魏晋壁画墓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二十公里的新城戈壁滩上。古墓数以百计,一九七二年发掘八座,其中六座是壁画墓,共保存壁画六百余幅,多数一砖一画,也有大幅壁画。取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有农桑,畜牧,汲饮,狩猎,林园,屯垦,营垒,庖厨,宴会,伎乐,博弈,出行,牛马,坞壁穹庐,衣帛器皿等。

壁画中反映古墓主人豪华生活的占绝大多数,描绘平民生活的有二百多幅,其中农桑畜牧等生产活动又占多数。耕地使用二牛抬杠、耙和。画以赭石和红色为主,用色单纯。色彩总体效果热烈明快。与敦煌石窟中早期壁画比较有不少相似之处,为研究河西石窟寺艺术渊源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