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从德国赔款看报复心与美国情

王华

人气 32
标签: ,

【大纪元10月21日讯】10月3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也是德国在92年后偿还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让德国丧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100%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矿和50%的钢铁工业。除承担战争责任外,德国还需赔偿2,260亿马克的黄金(1921年赔偿金额降为1,320亿马克)。

从1924年到1930年间,德国被迫发行大量外国债券以筹集这笔巨额赔款。1929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德国于1931年暂停了每年偿付的赔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拒绝恢复偿还赔款。二战后西德继续偿还赔款。到了1983年西德支付完了这笔款项,但由于1953年的伦敦债务协议规定,假如两德统一,德国还得支付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获得的用于支付战争赔款的巨额外国贷款,于是累计起来,直到2010年10月3日,德国终于还清了348亿美元的一战赔款。

苛刻的赔款使积怨越积越深

后世很多评论指出,二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战的延续,其根源之一就是一战后对德国索求的战争赔款过于苛刻。翻开历史不难发现,很多国家之间,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双方的宿怨很多都因赔款而加剧。

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击败普鲁士德国,强迫对方支付10亿法郎战争赔款,1809年又取得每年1.2法郎“贡金”。60年后两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在支出军费150亿法郎后战败,割地赔款50亿法郎,相当于10亿白银,是中日甲午战争赔款的4倍。50年不到,两国又爆发了更为剧烈的战争:一战中法国损失2,000亿法郎,战胜后向德国勒索巨额赔款,结果却是希特勒上台,法国遭到更大的惨败。

这是不到140年的时间里法德宿怨的四次爆发。俾斯麦曾解释说:“把法国打败的越彻底,越能保持和平”,这种举措看似是为了加强自己实力、阻止对方复仇,但每次都反过来加速了双方的仇恨心理。这一恶性循环的悲剧在一战后终于达到颠峰,“德国必须付清赔款”成了法国政治家们竞选宣传的一句极好的口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发誓:“我们搜他们的口袋也要搜出这笔钱来”。其实这时的欧洲人普遍把赔偿“更多地看做是一种报复行为,而不是正义行为”。

二战后美国坚持不要赔款

当时反对这种“以牙还牙、冤冤相报”的是美国人。但那时的美国国际地位还比较低,还无法把自己理解的宽恕用来改变英法两国,于是美国决心摆脱欧洲,从而加剧了“孤立主义”。不过1929年经济危机,很快让美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苦头,很多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用宽恕之心对待行恶者,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才能让这个星球变得更美好。

二战结束后,美国吸取了《凡尔赛条约》的教训,为确保战败国不再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止苛刻的战争赔款。当时除苏联外,其他战胜的大国实际上都放弃了对德、日的战争赔款要求。 如1945年日本战败后,一共支付了22.3亿美元战争赔款,其中数额最大的是菲律宾和印尼,各8亿。中国、美国、英国、苏联、荷兰、澳大利亚都宣布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这一处理对日本来说是异常宽大的,而美国的外交说服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影响下,蒋介石发表了类似“不念旧恶,与人为善”的讲话,暗示放弃战争赔款,1949年后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使日本赔款变得更加不可能:中共北京政府的成立,使中国在意识型态上与美日对立,而朝鲜战争更促使美国加快将日本建设为远东的盟友。1951年三藩市和会两岸均未参加,但在美国主导下,中华民国放弃战争赔款。至此,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款问题在法理上已经结束了。

马歇尔计划:宽恕与互助互利

二战后,美国不但免除战争赔款,还大力支持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恢复经济。尽管是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命名,这个“The Marshall Plan”的主要策划者却是美国国会议员威廉克莱顿和乔治肯南等人。该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援助计划,这对日后的欧洲组成欧洲联盟,以及冷战的政治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后的四年里,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如英国的33亿美元,法国的23亿美元和德国的14.5亿美元等。

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提出了“摩根索计划”,建议让德国在战后支付巨额赔款,来帮助其他欧洲国家进行重建,同时这种近乎榨取式的巨额索赔也可以遏止德国的再次崛起。与之相近的是由法国官员提出的“莫内计划”,让法国控制德国的萨尔和鲁尔两大工业区,并允许法国使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法国的工业产出至少恢复到战前150%的水准。

不过人们很快就看到了这些惩罚性措施给整个欧洲经济带来的阻力。那时的欧洲,在战争结束两三年后,经济依然停滞在战前的八成左右,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在德国,1946-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使“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

由于经济萧条,共产党领导的穷人闹革命成了很多西欧国家的主导,如法国和意大利,当时美国决策者都在严肃考虑这样下去,共产势力是否会将两国滑入共产阵营。于是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起初很多美国政要反对此计划,不过当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政府被突然推翻之后,所有的反对声浪都迅速平息了下来。

慷慨互利的美国情谊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时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得到的美国援助都是无偿的,也就是说,这些钱是不需要归还给美国,很多被编入欧洲各国的财政预算,从此“消失”了。不过德国却是一个例外。

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一开始美国便规定德国必须在日后归还所有援助款项。不过在签订1953年的《伦敦债务协定》(London Debts Agreement)之后,德国须偿还的援助金额已被削减到了10亿美元。自1951年7月1日之后,德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的援助共折合2.7亿美元,而他们只需向华盛顿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偿还其中的1,690万美元。

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130亿美元援助中,有34亿用于欧洲各国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 19亿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用于输入燃料。美国给出的钱,大多又以进口的方式回到了美国,不过流通过程中却带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也从而使美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从此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尽管有人对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带有质疑,称其为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不过绝大多数学者还是肯定“美国式慷慨”给这个星球带来的活力。如今欧盟统一了,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属,整个欧洲也真的进入了长治久安的新时代。不过,依然崇尚“以牙还牙”的大陆人,也许能从这段历史中品味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宽恕的道德力量。◇

本文转自【新纪元周刊】194期“自由评论”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196/8595.htm

相关新闻
前东德秘警曝光 德国政坛地震
德国统一14年 东德生活水准仍落后
前东德国安部档案清算独裁历史的铁证
德国电影奖入围名单揭晓  东德情报片大热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