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三峡工程36计(五)

3 无中生有:高峡平湖,几代错误

“无中生有”,为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向中国大河宣战

一九八四年,李鹏担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把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作为历史赋予的重任。

中国皇帝,多喜欢治水。也许是受大禹、隋炀帝、或者是康熙、乾隆爷的影响,认为治水能名垂青史,毛泽东在入主北京之后,便先后向中国的几条大河宣战。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在“长江舰”上听取林一山(注:林一山,中国著名水利学者。为三峡水电站主要支持者,并参与葛洲坝等一系列水电站设计工程。)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讨论防洪问题时,毛泽东问:“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因之,以三峡大坝卡住长江洪水,毕千功于一役,便是出自毛泽东的主意。(注:虽然孙中山、美国工程师萨凡奇等,在毛泽东之前都提出过在三峡建坝的建议,但是建坝的目标完全不一样。孙中山的建议是为了改善航道,其次发电;萨凡奇提议建设三峡大坝,主要是发电,用于生产化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帮助编制长江流域、以及三峡大坝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然而,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在大坝选址以及水库蓄水位等问题上,发生分歧,针对蓄水位高度,苏联专家提出海拔二百六十五米,而林一山则提出海拔二百三十五米的规划。

为何中苏专家在方案上有如此大的分歧?这得从水库的功能谈起。在河道上建造挡水坝,形成蓄集水的空间,便是水库。水库其中一个功能为调节河流的径流,集中落差,以满足发电或供水等需要。用三峡水库防长江洪水,是毛泽东的主意。

水库蓄水位越高,集中的落差越大,对发电越有利;但此时对于防洪最为不利,因为水库防洪库容接近零,防洪的效益最差。同时蓄水位越高,水库淹没的地区越大,淹没损失越大,移民越多。水库大坝的最主要技术资料有大坝顶高,水库最高蓄水位,最低蓄水位,水库总库容,死库容,有效库容。最低蓄水位之下的为死库容,是不能调节的库容,只为保证发电机组所需要的最小落差用。最低蓄水位和最高蓄水位之间的库容为有效库容。有效库容又分成: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

那么检验水库功能的重要技术资料,就是:水库总库容、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以及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比例值越大,水库调节径流的能力越大。比如:世界著名的阿斯旺大坝的总库容为一千六百八十九亿立方米,其中死库容三百一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九百○九亿立方米,总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八六比一点○,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五二比一点○。坝址千年一遇洪水总量为一千三百四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大于千年一遇洪水总量。

苏联专家提出蓄水位海拔二百六十五米,主要是从满足中国政府提出的工程目标出发,在三峡把长江洪水卡住,防千年一遇的洪水;但却不考虑重庆市是否被淹,也不考虑淹没的损失。林一山则是牺牲一部分防洪和发电效益,来保证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市中心的高程在海拔二百四十米),但重庆市其他城区,仍然得被淹没。

毛泽东泳后抒怀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在武汉长江泳后,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出自浪漫的描写,竟成为几十年来兴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依据。

一九五九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后经中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其中〈为什么必须以三峡为主体进行流域规划呢〉一节中写道:“这几句话,概要地说明了这一伟大河流上主体工程的前景。这是因为三峡枢纽在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等主要的综合利用方面是指标优越和对全江有显着影响的工程。”他们解释:“更立西江石壁”说的是发电,“截断巫山云雨”指的是防洪,而“高峡出平湖”为的是航运。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对三峡水库的蓄水位做出了决定:海拔二百米。这是周恩来的决定,他既不同意苏联专家,也不同意林一山的意见,蓄水位远远低于中苏专家的建议。那么周恩来做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最高一台阶的高程。这样,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其他城区也不被淹没。

朝天门码头最高一台阶的高程海拔二百米,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海拔二百米。朝天门码头到三峡坝址的距离为六百多公里,水准如镜,没有水位差,这也就是毛泽东所梦幻的“高峡出平湖”。从此,重庆市和三峡地区的一切基本建设都控制在海拔二百米之上(一九七一年,中共中央决定葛洲坝工程上马之后,重庆市和三峡地区海拔二百米的基本建设控制线便不存在,因为当时决定,上了葛洲坝工程后,就不再建设三峡工程)。

博大出版社授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