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华邮评论:美元贬 中共操控汇率反占上风

【大纪元2010年11月11日讯】 (大纪元记者张东光编译报导)《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萨缪尔森(Robert J. Samuelson)8日撰文“中国僵硬地占到上风”(China’s stiff upper hand),他说“重新平衡”(rebalancing)全球经济的概念很简单。在金融风暴之前,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过度消费了,而许多以中国为首的贫穷国家则是过度储蓄。两者一消一长。

现在,金融风暴重创过度消费国。如果储蓄很多的国家不增加支出,那么全球的经济将面临一个很长时间的低度增长。各国必将透过汇率操控、补贴或关税的手段,互相争夺那微弱需求的份额。

萨氏认为,这就是经济纠纷的公式,不论我们称它作“汇率战争”、保护主义或经济国家主义。当富有的国家正与顽固的失业对抗时(美国失业率9.6%、法国10.1%、西班牙20.5%),他们很难抗拒有利于企业与劳工的政策,特别是其他国家也这么做时。避免未来这种情况发生,是本周在首尔召开的G20经济高峰会的中心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应归结到:“中国会改变吗?”

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公然采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许多年了。它在巨额贸易顺差下就业机会大增,当全球经济繁荣时,大家还能隐忍。2007年,中国的经常账顺差(主要来自贸易)达到GDP的11%,中国的制造业也从低阶价值链的玩具升级到通讯设备。但当全球经济疲弱时,它的顺差已成为多数国家的进一步威胁。

康乃尔大学经济学教授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解释道,如同先前的日本,中国拥抱投资与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制造业者接受中共土地与能源的补贴,此外,人民币的汇率被控制在超贬的状态,让中国出口商在全球市场更有竞争力,也让进口到中国的产品变得昂贵。银行放款利率受到中共管制,也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准,导致厂商举债成本低廉。

这个结果是快速、但不平衡的工业化。几十年来,中国每年经济增长宣称在平均10%左右。在现代化问题上,中共关闭或裁减了许多没有效率的国营企业,世银估计,这导致1997~2004年4,300万国营企业员工失业。接着大发利市的出口企业填补了这些就业机会的空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拉迪(Nicholas Lardy)认为,当房价太高时,中共当局提高利率、房贷首付款与投机税。他说:“这些都让泡沫泄气。”房价可望持稳或下跌。同样地,中共也透过操控汇率的方式,管制出口的需求,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作者认为,这个模式正面临政治与经济的极限。不仅美国愤怒于中共利用人民币超贬以获取不公平的出口利益,欧州、日本、墨西哥等国也都很不高兴。仅管目前还没有国家祭出进口禁令,但已经可以这么想像了。同时,中国的高储蓄率也阻碍着国内的消费。在美国,国民储蓄毛额占GDP比重15%,但中国高达50%。储蓄通常会去投资工厂、机器与办公室。但中国的国内投资需求还没有大到足以吸纳所有的储蓄。

这就是为何它需要更多消费者支出的原因,否则它就必须出口更多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经济学家拉迪和普拉萨德长期鼓吹,中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更慷慨地提供急难与老年人的社会安全网、提高存款利率嘉惠消费者、规定企业分派股利而不是一味地利用保留盈余投资。

然而,温家宝近期却警告:“不要在人民币问题上给我们压力。”并威胁“如果中国出现社会与经济动荡,那么对全世界可能是个灾难。”丝毫看不出中共要让全球经济重新平衡的迹象。

作者结论道,如果中共同意让全球经济重新平衡,本周在首尔召开G20的峰会也就不需要任何宣言了。美国已经让美元贬值来减少贸易赤字了,但人民币紧贴美元之下,美元的贬值反而助长中国出口品在其他各国的竞争力。这个看起不像是重新平衡,反而像是一场中国、美国与其他各国间比较利益的狗咬狗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