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而隽永 如诗的萧邦

人气 14
标签:

李斯特说,萧邦有着火山般的热情,无边无际的想像,但身体却是如此的虚弱。

月一日是波兰音乐家、伟大的钢琴诗人萧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二百周年冥诞,同样内心纤细敏感的舒曼也是二百周年冥诞,马勒则是一百五十周年冥诞,音乐之父巴哈则是离世二百六十周年,今年音乐界可谓热闹的一年。

萧邦自幼在波兰就被视为神童,一八一六年六岁时开始学钢琴,一开始由姐姐和母亲教导,而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很快的就展现出来,隔年七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就是创作于一八一七年,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札特”;八岁时举行了第一场公开演奏会,十五岁时就出版了自己的钢琴创作,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十九至二十一岁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在二十岁时,萧邦为达到更高的音乐创作境界,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就在那时波兰却爆发了战争,首都华沙沦陷于俄国人之手,萧邦在爱国之心与悲愤的情感下,写下了著名的《革命》。


萧邦手稿。

李斯特演奏会上一鸣惊人

萧邦一生的作品都围绕着钢琴而创作,三十九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讴歌,被誉为“钢琴诗人”。李斯特曾说过,萧邦有着火山般的热情,无边无际的想像,但身体却是如此的虚弱。萧邦在盛年时创作的曲目,热情洋溢,充满了力与美,但后来由于自身体力的下降,曲风变得曲折委婉。

有一个传说谈到萧邦在巴黎初试啼声时,没有人认识他,但音乐天才李斯特很快就认出萧邦是个天赋异秉的音乐奇葩。他对萧邦充满怜惜之情,完全没有忌妒,并有意的想要让萧邦在艺术之都巴黎扬名立万,因此李斯特特意以自己的名义开办了一场演奏会,但弹奏的却是萧邦创作的曲目。正当观众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全新的音乐曲风之际,会场工作人员逐渐的将烛灯一一拿走,当灯光再现时,台上现出了一张完全陌生的脸孔,尽管大家是如此的惊讶,但还是屏息听着醉人的音乐在萧邦的指下滑动。演奏完毕那一刻,听众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奋力鼓掌、叫好,年长萧邦一岁的天才音乐家孟德尔颂也在现场聆听。萧邦就在李斯特的有意推波下,二十二岁那年轰动了全巴黎。

在巴黎,除了李斯特与孟德尔颂,萧邦还结识了许多出色的艺术家和不同领域的朋友,包括音乐家白辽士、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钢琴家希勒、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波兰王子亚当耶恰尔托雷斯基与法国钢琴作曲家的阿尔肯,而这也让他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同时萧邦还收了许多从欧洲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让他的生活不虞匮乏。

事实上,萧邦很少在巴黎公开演奏,在生命的后几年,几乎只一年一次在巴黎著名的普莱耶勒大厅(Salle Pleyel)举行演奏会。萧邦与普莱耶勒家族有着不解之缘。当年普莱耶勒家族发现并赞助了萧邦,萧邦则喜爱弹奏普莱耶勒钢琴。由于萧邦非常细腻,擅长使用丰富的音色,所以他需要的是像画家调色盘般的普莱耶勒钢琴,以致有时到了没有普莱耶勒钢琴,萧邦就拒绝作曲的地步。而萧邦伟大的钢琴作品也成就了普莱耶勒百年的威名。

由于健康因素,萧邦无法做密集的巡回演出,除了一次在法国卢昂开了演奏会,他绝少离开巴黎。终其一生,他的大型演奏会不超过三十场。

一见倾心却无缘的玛丽亚

二十五岁时,萧邦遇见了老朋友伍德辛克斯(Wodzińskis)与他的女儿玛丽亚,这位富有艺术气息、迷人、聪慧的十六岁姑娘令萧邦一见钟情。隔年九月在德国的德勒斯登再度见到伍德辛克斯家庭时,萧邦向年仅十七岁的玛丽亚求婚,虽然玛丽亚与他的家人都答应了,但萧邦瘦弱的身体却让这场婚事始终无法在圣洁的圣坛前完成。在离开德烈斯登的那天早上,萧邦振笔挥就,将他对玛丽亚的情愫留在了他的作品《告别圆舞曲》Op.
69, No. 1。

回到巴黎后,萧邦又创作了F大调练习曲,Op. 25,提名为《玛丽亚灵魂画像》,还同时利用波兰诗人的作品创作了七首歌曲,一并寄给了玛丽亚。

匆匆而过,后无来者

在结束这段恋情后,一位波兰的伯爵夫人出现在萧邦的生命中,萧邦则为她创作了D大调圆舞曲,Op. 64, No. 1,这就是著名的《小狗圆舞曲》。

一八三六年,在李斯特的介绍下,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闯入了萧邦的生活。这位装扮男性化的作家一开始并未获得萧邦的好感,但热情似火的乔治.桑为萧邦的才华所倾倒,进而展开热情的追求,两人随后一起生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萧邦创作了大量的乐曲,虽然生活有诸多惬意,但也有许多的争吵,恋情最终在一八四七年画上了句号,距萧邦的离世只剩两年。

一八四八年,萧邦在巴黎举办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十一月在伦敦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计划返回巴黎。一八四九年他的病情加重,十月十七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结束了流亡一生的乡愁。

根据萧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莫札特的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在遗愿中他还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萧邦墓碑前,总是吸引着许多的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依然是鲜花不断。后来萧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萧邦的墓上,使萧邦能够安息在波兰的故土下。

萧邦是非常敏感的大艺术家,无时无刻都在吸收其他创作,一生作曲受同期大音乐家多人影响。但诚如音乐家傅聪所言,即使是一生都在模仿萧邦的俄国作曲家史克里亚宾也不算是继承了萧邦的作曲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只有一个萧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