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制造≠成功教育 千位状元成就远低预期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6月28日讯】又是揭榜之时,高考“状元”们再次闯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明星”。不过,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 2008年32年间的1,000~2,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多年疯狂过后,“状元GDP”大势似乎已成。大众的“状元情结”让家长、学校、商家们捆绑在一起,利益纠葛。只是他们忘了一点:

据《华西都市报》报导,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当前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有条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 上的利益链:家长有望子成龙、四处求“经”的心理,学校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绩的考虑,商家则有当时当令、“眼球经济”的算盘,各种利益纠葛,大有形成“状元GDP”之势。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种种怪象已然见怪不怪———

学校争状元有之。去年,外地两所中学争说自己的学生是当年文科“状元”,大肆宣传后才发现“撞车”,细细一查才知一个是“裸分”,一个“含加分”。

商家抢状元有之。不少高分考生晚上刚得知成绩,第二天就有商家上门来拉人做广告、做代言。河南省某市一位理科“状元”直言,公布成绩后的各方追捧,令自己一时失去了平常心,匆匆忙忙毫无准备就开始了大学生涯。

复旦大学研究室主任刘承功认为,高考状元的头衔只能表明他们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进了高校的大门后,他们又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宁静的书桌。对于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说,过度热捧很可能带来“自我膨胀”。

状元制造≠成功教育

一位教育界人士担忧地表示,负面的“状元效应”已经从揭榜后蔓延到了中学教育中。个别学校为了“搏”状元,频频出现“动作变形”。这不仅对学生个体产生不利影响,更可能带来教育理念的扭曲,使教育改革更加举步维艰。

高考前两周,往年传统是放假让学生回家自行复习,今年本市部分高中对学生集中“圈养”,加压复习。一位校长说:“一本率高,高分考生多,学校更获认可。如果能出个文科、理科状元就更好了。”另一所中学分管招生的副校长道出苦衷:现在民间每年都有高中排名表,主要以高考成绩“论英雄”,“好学校靠生源,之所以搏高考,也是为了今后吸引好生源。如此循环,学校才能保住品质。”

更有甚者,高中里越来越多教改试验班,被异化成为“高考尖刀班”、“竞赛种子班”,原本极有潜力的学生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

专家指出,在如此高压下,即使在高考中取得了一时的辉煌,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能已消失殆尽,如此疲惫身心,如何投入大学更高要求的学习?更不要说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终身学习了。只有在中学教育中回归“育人”本原,才是对学生、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自闭儿变女状元  汪晓宇还开飞机
北京文理状元现身 文科榜首报考北大
大陆高考状元被哈佛耶鲁11所名校拒绝
高考状元“阴盛阳衰” 女生文理全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