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心理学家著书追溯中餐馆历史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8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健加州圣地亚哥报导)提起中国移民在北美所从事的职业,首先进入很多人脑海的大概是随处可见的中餐馆。然而,这个社会史、文化史、移民史的绝好题目,却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最近,一位美籍华裔心理学家推出专书,成为这个领域的一本拓荒之作。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退休教授劳思源(John Jung)的第四本关于北美中国移民历史的著作《酸与甜:家庭式中餐馆里的生活》(Sweet and Sour: Life in Chinese Family Restaurants)今年由美国的阴阳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

美国有大约四万家各式中餐馆,超过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Burger King)分店的总和。很多西方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经营餐馆?”劳思源说,这不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家庭背景,而是因为早期移民由于种族歧视等原因,根本无法从事别的职业。

从19世纪起,华工飘洋过海,来到大洋彼岸谋生,往往是孤身一人。因此,早期在华人聚居区如旧金山华埠,中餐馆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的所在,也是那些背井离乡的华工进行社会交往、寻求感情寄托的地方。

中餐馆在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生存,经历了痛苦的、有时又十分有趣的磨合过程。比如,关于“杂碎”(chop suey)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种大多数中国家庭从未品尝过的食物,20世纪初成为中餐的代表性菜肴,甚至进入英语词汇,衍生了很多大众文化现象。一些西方青年猎奇,专门到当时被认为犯罪猖獗、非常危险的唐人街,就是为了开开“杂碎”的洋荤。

所有的中餐业者都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自己,适应北美的环境,就势必被行业竞争淘汰。这一认识既反映在饭菜的口味上,也反映在餐馆的起名和菜单的翻译上。

美国人对中餐馆的一些刻板印象是:味美价廉但服务不佳。劳思源说,这是早期中餐馆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方式带来的结果。一家人合开餐馆,因而用工成本极低;店面设在租金低廉的地区,员工因陋就简,住在餐馆的地下室或者亭子间;雇用新移民,提供食宿但薪水很低。

1950年以后,随着西方食客对中餐了解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挑剔,简易的家庭式中餐馆(大多是广东人开的粤菜馆)面临严峻的抉择:或者提升档次,或者走向没落。20世纪后半叶,中餐馆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落败,渐渐走向多元化。


美籍华裔心理学家劳思源(John Jung)着《酸与甜:家庭式中餐馆里的生活》2010年3月出版。

《酸与甜》除了包括作者精心搜集的大量文字史料和图片外,还包括不少中餐业者的忆往叙旧,使叙事有血有肉,令人读来忘倦。

8月14日,在圣地亚哥中华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专场演讲中,劳思源教授与近百位中西方人士回顾了这段历史,并进行签名售书。在场的餐饮业者即席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鲜活的佐证。

劳思源在该书序言中说,这本书的焦点不是中国的食物,而是早期中国移民的辛酸史。因此,这本书的标题也具有了双重的意义:酸与甜既是美国人对中国菜的突出印象,也是中餐业者的生命体验。

劳思源1937年生,在乔治亚州长大,父母都是中国移民,以经营洗衣店为生。15岁时举家迁往旧金山。就读伯克莱加州大学并在西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执教40年,退休后从事美国华人史的研究和写作。2008年出版回忆录,讲述自己的家族史。此后的三本书分别梳理华人洗衣店、华人杂货店和中餐馆的历史。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调查﹕英国中餐馆一半以上卫生差
华人企业质疑中餐馆税率被估高 北卡财政部首次回应
美华人向中餐馆输黑工 面临刑事诉讼
航海轮机长和美食家:包装 广告和表演中餐的重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