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艋舺退烧 剥皮寮人气转淡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虹瑾台北5日电)电影“艋舺”一炮而红,带动台北市剥皮寮一带观光效益。但地方人士说,随电影热潮开始退烧,当地人气也有下滑趋势;北市府计划在当地举办台北市设市90周年特展,吸引人潮。

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杉木来台,在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一带剥树皮,“剥皮寮”因而得名。拥有近200历史的街廓中,不但有清代街屋、精致洋房,还有闽南式、巴洛克式“混搭”建筑,台北市政府经过10年整建,去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并提供电影“艋舺”剧组拍摄。

今年初随着“艋舺”票房大卖,当地周边涌入大量人潮;但根据文化局资料,去年底至今年初办理为期3个月的“台北大佳腊风云三百年”特展,涌入超过42万观光人次,平均每日人次约涌进4500人,到今年暑假,文化局办理“剥皮寮影像记忆展”,每日人次剩下2607人,短短半年,人气掉了近4成。

“一个剥皮寮、加上旁边的乡土文化中心,能撑多久?”艋舺服饰商圈促进会会长洪文和说,剥皮寮去年热闹开张,当时确实带来人流,但半年过后,人潮明显减退,剥皮寮周边缺乏整体规划,带动的人气只是昙花一现,“你看看海角七号那里(恒春),现在(观光效益)怎样?”

万华区青山里长李朝成认为,其实万华还有许多文化景点都被遗忘在巷内角落,例如学海书院(高氏宗祠),以及号称“台北第一街”的贵阳街,都是富含历史故事的地点。他建议北市府,应趁剥皮寮崛起之势,点串成线、线连成面,规划观光导览,行销万华。

李朝成分析,剥皮寮现状是“硬体有了,软体还空荡荡”,游客当然只会来一次,但像宜兰传统艺术中心,游客可以踩高跷、看大神尪绕境,还能DIY做捏面人、串琉璃珠手链,结合历史街景与文化体验,游客有吃有玩,软硬体相得益彰。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认为,剥皮寮已成为台北市的亮点,参观人次应看“整年度”,而非仅几个月份做比较。谢小韫说,今年9月将在剥皮寮办理“台北市设市90周年”展,展出内容精彩可期,预估每月人次将再创纪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