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三峡工程36计(十六)

欲擒先纵 虚晃一枪

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一些具体内容来分析,也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决策在先,论证在后的范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所起的作用,只是给政治家已经做出的决策作注释找依据。以下举两个实例。

第一是三峡工程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一九八六年开始、一九八九年结束、一九九一年审查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通过三个单位、三个模型计算,最后所得到的结论是:三峡工程的船闸单向通过能力为每年五千万吨。其实早在一九八一年七月,长江流域办公室副主任魏庭琤在向邓小平汇报三峡工程时就说,三峡工程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为每年五千万吨。一九八一年魏廷铮尚不知道有三峡水库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计划,更不知道三峡船闸的设计是两线五级船闸,但是当年便已经把通航能力的指标定在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五千万吨。而一九八六年开始的论证,只是要拿出所谓的科学论据,说明这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五千万吨是可以实现的。但三峡船闸投入运行之后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根本不可能达到五千万吨。

第二是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说,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防洪限制水位为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处于这两个水位之间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为二百二十一点五亿立方米。而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李鹏在考察完三峡和重庆之后,向中共中央写的汇报中,便已有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为二百二十亿立方米的结论,而李鹏向中央建议的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为海拔一百八十米,比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所建议的要高出整整五米,而且李鹏也没有定义防洪限制水位的高度。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的防洪库容,怎么能和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防洪库容量正好一样呢?如果说这是一个巧合,且看以下发展。

三峡工程论证结束后,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给中共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写信,说经过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的计算,防洪库容为二百二十一点五亿立方米是计算错误的结果,这个钱正英也知道,也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证实。这个错误计算的结果,怎么和李鹏向中央建议的数字正好一样?

所谓的专家论证,实际只不过是欲擒先纵,虚晃一枪。《老子三十六章》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欲擒先纵最有名的案例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服南蛮、七擒孟获。攻击敌人过于猛烈,将遭到敌人强烈的反扑。若有意放敌人一条生路,让其有机会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追踪敌人,消耗敌人的军力,利用有利时机再进行擒拿,如此,不需付出巨大代价,便得以取得胜利。

一九八五年,全国政协大会上,对三峡工程是一片反对声浪,国内、国际也是如此,使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不得不从原来的立场后退半步。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同时也邀请了几位反对派参加。反对派以为科学的春天到了,以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因而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是很快就发现,他们根本就是受骗上当。

正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五号档所规定,这个可行性论证,只是在原来决定建设三峡工程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论证,比如把邓小平定下的正常蓄水位,从海拔一百五十米,修正到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或者一百八十米的水准等等。

博大出版社授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