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上)

中国古代教育其实主要就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坛讲学,门徒三千,开创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尊崇地位;隋唐以后开科取士,极大的促进了儒家教育的发展,自此以后达到鼎盛,千年不衰。

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学习灌输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及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敬天畏命、知天达命、安身立命等多方面的深刻哲理,体现了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

儒家思想具体讲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再往下又包含“忠、孝、勇、公、廉、明、正、直、俭、勤”等内容,越往下越庞杂,规范了人类社会的做人准则、道德和价值标准。

其实,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礼”,这是最核心的价值。有仁便有义,无礼则无信,无信而不立,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仁、义、礼、智、信”也好,“忠、孝、公、廉、明”也好,都来源于“真、善、忍”宇宙法理的真,都是宇宙“真、善、忍”的根本法理,在人类社会这一层次世间法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虽然是“释、道、儒”三教鼎立,交相辉映,但释道两家讲的都是出世,而儒家讲的是入世,更接近于世俗社会,所以影响也更大。

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是非常有成效的,为国家源源不断的造就人才,为社会培养大量精英,对于社会的繁荣稳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没有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就没有大唐的文采风流,两宋的雍容华贵,明清的瑰丽多彩,更不会有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国家培育人才。汉晋时代虽没有科举,而是举荐,讲究的是门阀血统,但是那些豪门大族子弟,无不受过良好教育,不学无术也不可能被推举。

隋唐以后开科取仕,“学而优则仕”,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机会,大批品学兼优的平民子弟走上仕途。中国古代教育为国家提拔不少栋梁之材,各朝各代都是名臣倍出,名垂青史。

正因为古代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方能够维持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虽然能够科举高中、一登龙门的幸运儿是少数,但没有考中的读书人也并非无用,他们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地位,读书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

他们或一方士绅、开学授课、充当幕僚、行医、从艺,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古代教育的间接作用,就是教化民众,读书人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形成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对于维护人类道德,维护社会正常程序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非常有特色。它的教材千年不变,就是儒家经典,圣人之言,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不管朝代怎么更迭,所学的都是这些内容。不像现代社会,教材可以随意编写。

社会可以变化,朝代可以更迭,道统不可改变,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完整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儒生,不管在哪个朝代,接受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习的都是圣贤之道。

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学生自幼接受这些教育,当然受益非浅。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一启蒙就学习圣人之言,《大学》、《中庸》、《论语》、《诗经》,人人倒背如流。

而这些古代教育中普及的东西,现代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却看不懂,不知所云,如读天书。中国古代的教育,讲究的是“读书明理”,“知书达理”,不仅是学知识,最主要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会指导你一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悟、融会贯通,会成为你建功立业的真才实学。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