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诗人,其先代由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诗圣”。杜甫崇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杜甫早年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于是写了著名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他对仁政的赞颂和向往。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想。

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这期间他体验到百姓贫苦的生活,写了很多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如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表达了对人民、国家命运的那份深重关切。还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惨痛现实。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鸣不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目睹历经战乱的祖国山河,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苍凉景象。

他忧国忧民,写下了“华夏满疮痍,忧虑何时毕。”他希望改变现状,写下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更横索钱”(〈昼梦〉)。

杜甫在结识李白后,非常钦佩李白的才华和不事权贵的气节。在李白遭到贬谪后,他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而是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他剖白辩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并向世人呼吁。他始终对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交往没有丝毫势力和功利的成分,使人感受到什么是人间美好的关爱。

杜甫到成都后,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几个月后,因官场腐败,辞去了官职。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一次,赶上狂风骤至,吹破茅屋,风定雨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对于茅屋被秋风所破以及屋漏雨湿的苦况,他百感交集,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不拘于一家寒暖,不囿于一己哀乐,而是大声疾呼拯天下寒士于凄风苦雨之中,救广大百姓于水深火热之间,他博大的胸怀令人感动。

杜甫一生经历种种不幸,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他上下求索,呼唤着世人心中的善念,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渴望,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社会道德大滑坡的今天,人人都需要良知和善念。宇宙“真、善、忍”大法在世上洪传,为人们带来未来和希望,每个人的心灵都在被触及,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尤为重要和殊胜。让我们实践真理,传播真理,坚定为善的意志,唤起更多生命的觉醒!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