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打3儿进北大 中国“狼爸”教育引争议

人气 138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1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晓宇综合报导)大陆商人萧百佑,笃信“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萧百佑成功将三名子女送入北京大学并在近期爆红,与“美国虎妈”一样,其“中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亦引起广泛争议。

自创流派 打进北大

萧百佑今年6月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自称“中国狼爸”。萧百佑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是:“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萧百佑觉得藤条对快速促成孩子成长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本书的原名就叫《打进北大》。

萧百佑的长子萧尧和长女萧君2009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今年夏天,二女儿萧箫成为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儿萧冰正读高二,她有古筝特长,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

萧百佑将自己的打法流派总结成七条: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萧百佑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有一次小女儿萧冰挨打后,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因为要练琴,萧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说,“28下。”

“你是民,我是主”

长子萧尧曾反抗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萧百佑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其女儿也曾问他:“爸爸,我今天弹了四小时琴,你要奖励我!”他答:“好,奖励你再弹两小时。”

萧百佑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他说:“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现在对领导的孩子都已经阿谀奉承到孙子辈了,人家的孙子对你不礼貌,你都不敢说,就为了体面,我觉得这害了下一代。”

他在博客文章《假如药家鑫、马家爵是我的孩子》里分析:“马家爵为何成魔?父母疏于管教!不打、不骂、不理……药家鑫为何成魔?父母视其为宝贝,掌上明珠!真是捧到手上怕受风,含到嘴里怕雨淋……假如小马、小药是我的孩子,我会以巴掌告诉他们:生命比起任何东西来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哪怕是尊严,也远远比不上生命!”

禁止课外活动 限制交朋友

在萧家,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萧尧是男孩子,萧百佑便鼓励其多看历史书籍,对于他不感兴趣的《红楼梦》,“只要求通读几遍即可,不多作背诵与理解的要求”。

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小学时代的萧尧曾沉迷于植物研究,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他种植的各类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试成绩下降后,萧百佑命令儿子把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为此,萧尧不顾被打的后果,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萧百佑拿着藤条对儿子喝道:“我本来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争气,有兴趣可以,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打完,萧百佑又布置儿子抄写了十遍《滕王阁序》。回忆这段往事,萧尧称,自己对植物的兴趣,如今也只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

孩子们与同学的交往也被严格限制。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若想去同学家串门,必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呆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一个也联系不上。萧百佑认为以前的同学既然已经不“同学”了,有何可交流。从小到大,萧尧只在学校参加过两次春游,萧百佑称严格的社交控制“为孩子们在同学圈中圈起了一个最纯洁、最安全的环境”。

在被《南都周刊》记者问到“严格教育孩子,有没有打以外的更好方法”时,萧百佑说:“在中国没有。人首先是动物性,其次才是人性,小孩是不具备完整的人性的,所以我们要用动物条件反射的方式来教育他,加强他们的记忆,打是最好的方式。我见到很多3岁左右的小孩,就为了让他吃一口饭,还不是一碗,他的父母或者保姆绕着桌子追三圈,这太恐怖了。我的4个孩子只打了一次,他们就好好吃饭了,就这么简单。如果我来管中国足球,两年,绝对拿亚洲冠军。”

“虎狼”教育引发争议

严苛的“狼爸”教育并非首创。去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就因出版一本《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她所提倡的严厉教育,比如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方法,也曾引起西方欧美国家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尽管蔡美儿让一个14岁的女儿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的女儿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但她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因此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反对声音。

中国很多家长也不认同严厉教育

在中国,也有很多家长都不认同这种严厉教育。教出“哈佛女儿”的“猫爸”常智韬,就觉得对待孩子必须民主和宽容,他的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妒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缺课的女孩,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除了“猫爸”,在广州还有一位成功教育子女的“兔爸”程敏。他一样主张对孩子实施平等尊重的育儿方式,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温情与民主。他的孩子也十分优秀,女儿今年高考拿到高分,报考了中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意大利:不奢望培养出爱因斯坦 只望是个好人

一位意大利母亲在博客上写道:“没出息”、“可怜虫”、“胆小鬼”,虎妈蔡美儿自称,对自己孩子说这些侮辱性的言语,并不是为了羞辱他们,而是刺激他们做得更好。可是,说实话,我实在不敢苟同这些我连在最糟糕的噩梦里都说不出的话能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帮助。

她还说,“你去走你东方的天才阳关道,让我过我西方‘平庸’的独木桥吧”。

“我当不了虎妈,充其量是个‘猫妈妈’……我不奢望会培养出一个莫扎特,一个爱因斯坦。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我要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能够自我约束,尊重他人并拥有自信,这就是我对我的两个‘小矮人’的期望。”

瑞典:生活不只是高分,孩子还要学会与人相处

《哥德堡邮报》报导了一位妈妈卡伦,她四岁女儿萨拉也在学习小提琴,但不是通过强制的大量训练,而是通过听、模仿让孩子如同学习母语一样毫不费力地学习音乐。卡伦表示:“孩子认为有趣,我们就参加。孩子认为没有意思,我们就停止。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中获得快乐。”

该报说,给孩子压力让他们拔尖,这种现象在瑞典并不多见。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卡尔松觉得,也不能太迁就孩子,对他们要求太低了,“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活不只是得分最高,孩子还要学会与人相处。”

丹麦:同情心和社会社交能力会带来多方面成功

《贝林时报》找出了10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类似事例,1912年两位俄罗斯裔美国教授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此书描述了他们的两个接近天才的儿子:比利和罗伯特。他们两个从小接受严格教育。但成人后问题很多。如比利不能承受压力,在压力面前屈从或退缩;而罗伯特则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抱怨父亲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很自私的人格。

荷兰:孩子有人身价值,家长也需从他们的角度看事情

弗拉芒儿童事务专员瓦诺贝尔根说:“如果你让孩子做强其所能的事,那么你就触犯了儿童公约第12条,即儿童有权利让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人身价值的人,你也需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

(责任编辑:孙芸)

相关新闻
虎妈长女同时被哈佛、耶鲁录取 大获全胜?
澳洲“虎妈”酿悲剧 模范生或因学习压力弑母
《虎妈的战歌》读后 (上)
《虎妈的战歌》读后 (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