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与中国】

杨宁:中国发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启示

杨宁

人气 258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12日讯】在不少世人眼中,正是18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让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使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飞速的进步和高度的现代文明。那么,工业革命为何不是在其它国家,而是在英国最先出现呢?

对此,欧洲中心论者认为原因主要是:英国开明的自由放任的政府所传承下来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人特有的创造性和个人主义,则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然而,西方一些反欧洲中心论者却认为,尽管英国人也做出了贡献,但毫无疑问是“外生性”转变促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马歇尔•霍奇森(Marshall Hodgson)更明确指出,欧美国家是“中国宋代工业革命不自觉的继承者”。换言之,英国人正是从中国获得并吸收了诸多技术,并加以改进,才最终使工业革命在英国生根发芽。

就中国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贡献,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讲师约翰•霍布森在其《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有过专门的陈述。霍布森指出,英国人并非是天资特别聪慧的发明家,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对中国的发明和技术思想的吸收和改进上。

事实上,早在13世纪中叶,有关中国的知识就经传教士的口中直接传到了欧洲;此后,马可•波罗令人神往的描述、愈来愈多的耶稣会传教士撰写的文章和书籍都成为了欧洲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华文明的媒介。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欧洲人知道了火药、罗盘、造纸和印刷术是由中国发明的,知道了中国先进的农业、军事及航海技术,知道了中国拥有一种独特的令人瞩目的技术文明,知道了其是提供“更高尚、更出色的文明的积极榜样”。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和赞美在17和18世纪达到了高峰,当时的欧洲贵族都以拥有中国产品为荣。

而在英国工业革命中诸多重要发明中,都隐藏着中国人的影子。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蒸汽机技术就源于中国。通常人们认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对威尔金森机器的改进,然而,威尔森的发明却或多或少与元代科学家王祯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对机轴的使用。而王祯早在1313年出版的《农书》中就说明了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甚至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就已开始应用的水力风箱技术。那么,威尔金森是如何了解了这一技术的呢?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写道:“欧洲人蒸汽机的配置,全部通过诸如奥古斯丁•拉梅里(1588)等人,从中国传播演化而来。它是用活塞驱动轮子,不是轮子驱动活塞,而中国的驱动器是两者可以单独使用……由于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枪,内燃机和蒸汽机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样的启发,即火枪中的子弹被精确地安装在枪管里,并能够通过强力发射——这是中国人对着两类发动机起源的又一个贡献。”

据说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时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个非常精确的密封汽缸上钻孔。他向威尔金森求助,因为其拥有一个专门为大炮生产镗孔的工厂。要知道,正是中国人发明了火枪和大炮,并将这两项发明传给了欧洲人。由此可知,英国人发明蒸汽机并非凭空而来,或许没有中国人领先几个世纪的技术的贡献,英国人的工业革命还要推迟些许年头吧。

除了蒸汽机,欧洲中心论者还指出:“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成就就是,煤炭把一个以木材和水力为基础的英国,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铁为基础的英国。”而事实上,中国早在11世纪就用煤炭代替了木炭,在公元前2世纪,鼓风炉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并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将铸铁和锻铁混合到一起炼钢的“合熔”方法,这比德国西门子1863年发明的炼钢工艺早了整整1400年。即便到了1850年,英国也只能生产低水平的钢,直至1852年美国人贝西默发明“转炼钢法”并将其带至伦敦博览会。值得注意的是,贝西默的“转炼钢法”源于威廉•凯利的设想,而1845年,凯利曾把4名中国炼钢技师带回肯塔基,并从他们身上学习炼钢原理。

至于说到钢产量,至少到1788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仍然低于中国在1078年的水平,而且,到了19世纪初前后,英国的钢铁产品价格才降到中国11世纪的水平。有西方学者承认,就铸铁技术而言,中国领先于西方1300年。因此,当英国开始慢慢对炼钢炼铁感兴趣时,关注中国的技术就毫不奇怪了。

英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支柱是棉纺织业。1830年,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龙头,而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正是英国人对于纺织机器的一系列发明,才使其成为可能。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中国不仅在纺织机器发明一直领先,而且早在13世纪就已经发明了工业纺织机的全部关键部件。英国人获得这一技术的途径则来自意大利,因为中国纺织发明第一次传播到欧洲的时间是13世纪,地点正是意大利,这也直接导致了意大利丝织业的兴起。据考证,意大利纺丝机的各个发明都与中国早期的一模一样,而英国人正是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了灵感。

其它英国工业革命中颇有代表的诸如铁桥、钻头、防水密封舱的发明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来自中国人的智慧的影子。

诚如约翰•霍布森所言:英国人的成功不在于他们具有创新能力,而在于他们具有对外来发明进行加工、改进的解决问题的毅力。显而易见,没有中国人的早期发明,就不可能有英国人的改进,很可能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不会发生。

或许,这样的结论会让那些主张“全盘西化”但对于老祖宗的文明却妄自菲薄的中国人好好地想一想,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被灌输的那样?我们到底该怎样找回我们真正的根呢?!

@*

相关新闻
【新纪元】谢田:中国资本积累该不该受苛责
李一民:马克思主义是最大的邪教
林保华:“商工农士”论
【新纪元】失败的一胎化政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