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

诗海泛舟:莫贪暂时快意,应虑长远之计!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选一)赏析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又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起,十三年间,先后断断续续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职。由于看破官场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晋义熙元年(405年)毅然辞去彭泽令之职,归隐田园,终老不复出仕。其散文情感真挚,形象丰满。其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曾纮语),为古代田园隐逸诗派的开创者。由于诗风迥异流俗,不为当时崇尚骈俪的诗坛重视。唐代以后,始影响越来越大。是古代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有(《陶渊明集》)传世。

《拟古》共九首,此首原列第七。诗中叙述:夜幕降临,晴空万里无云,春风徐吹,送来阵阵温馨。在这清朗之夜,一位容华美艳的女子,兴致勃发,畅饮欢歌,竟至通宵达旦。曲终歌罢,她突然发出长长的叹息,原来此情此景,使她产生万千感慨: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这些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不久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此诗托兴咏怀,抒写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常、万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理,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象,来阐述诗旨,启迪读者,写得清新流丽,情韵兼胜,为前人赞为“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 (方东树《昭昧詹言》)。虽曰“拟古”,但又不明言所拟者为何诗,实际上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诗”,与当时盛行的无病呻吟的模拟之作,迥然有别。

正是:

人要活得明明白白,

切莫过得昏昏墨墨;

有的贪图眼前富贵,

出卖良知心狠手黑。

须知善恶皆有报应,

莫为中共殉葬遭灭;

生命可贵人身难得,

赶快三退莫再迟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