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垭口无言 志工为环境发声十载

志工台湾系列报导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5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魏纭铃台北5日电)“那是一种来自荒野与生命的召唤”让荒野保护协会黄香萍,投入生态解说生涯十余载。上班族的她说,因兰阳溪源头“思源垭口”的生态美景,面对自然的谦卑,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11年前,在一次荒野保护协会创会理事长徐仁修的“台湾生态之美”演讲中,黄香萍惊艳台湾山水的美丽与传奇,更震慑环境快速变迁,令她心生起“我们或许从未了解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的想法。

黄香萍加入荒野保护协会解说员训练,原本生性木讷羞涩的她,转而为热情引领者,使命感十足带领民众体验荒野美好,影响更多人重“心”看见台湾珍贵。

“思源垭口”位于台中与宜兰交界,海拔1948公尺,是兰阳溪源头,也是兰阳溪及大甲溪、七家湾溪、有胜溪分水岭。黄香萍长年认养“思源垭口”作为解说地点。她说,“每回来到高海拔山间,眺望云雾浩瀚,总让我在大地的怀抱中心生谦卑,进而重新看待人类生命价值的意义。”

担任志工之初,黄香萍也会忧心不够专业被各式各样的问题问倒,直到她发现,解说不只是传递知识名词,而是透过解说标的,引发民众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进而学习观察、探索,才能影响更多人真心疼惜自然环境。

长期担任跋山涉水的无偿志工,非常人能及。黄香萍现在担任荒野保护协会解说志工常委,对大自然的感恩与疼惜,让她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这地球上有太多自然生命与被人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还来不及认识他们,就已经消失在这地球上。”

就像台北市和平东路与基隆路交会的捷运“六张犁站”,黄香萍与孩子一同步行经过六张犁,试图向孩子解释“六张犁”名字来源,“一张犁就是一条牛耕地的面积,这里曾经有六头牛耕种的广大农地,覆盖在柏油路下的,是流水潺潺的灌溉沟渠。”但在孩子眼中的车水马龙,实在很难想像那曾有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黄香萍说,“回想起这些先民开垦的足迹,如今已不复存于现代人的记忆中,甚至下一代也无法亲身感受到,我们让孩子们成为一群和土地隔离、没有自然回忆的世代。”

黄香萍认为,台湾地狭人稠,经济开发已让环境超过承载负荷量,学校教育又缺乏对美的认知素养,台湾的生态环境特殊,拥有许多冰河孑遗生物与特有种,生态多元又丰富,比起国际上远近驰名的名胜,毫不逊色,“但我们却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成长,牺牲台湾永续多元的生态环境,一点也不值得。”

每年地球日荒野会举办净滩活动,参与志工以行动感受台湾河川与海洋正被严重污染。黄香萍说,“低着头弯着腰捡拾垃圾,就像是谦卑的对大地鞠躬,心也跟着变得更加纯净。”她形容自己宛如受到大地召唤,“以自身内在的美好一切,回应这世界的需求,成为能够感动别人的人。”

“我每每在解说时,从人们脸上惊喜的神情、专注的眼神与会心的微笑中,看见他们内心中与自然连结的盼望。”黄香萍认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慕是与生俱来,总在寻找单纯的真善美事物,并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慰藉。

有人观念以为,都这么忙哪还有时间当志工?黄香萍的想法与将眼界关注在自身,不知如何排解情绪忧烦的人不同,她说,向大自然学习,共生共荣;与人互动并自我觉察反思,都是自我能量觉醒的方式,“每次付出被大地包容,就是在充电,让我更充满活力。”

在便利化的社会,现代人与水、土地和节气疏离,甚至不清楚口中食物从何而来?都市化生活剥夺下一代天生的创造力,失去体验自然的经验,“能够从事环境教育工作,引领民众走进自然,为天地发声,让人对自然有更深层的了解,对黄香萍而言,是鼓舞生命的一件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