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与疏受 为何史上称为“宁邑二疏”

作者:李纯元
中国山水画
疏广叔侄对权力和财富能“知足”“知止”,其旷达、睿智令人景仰。(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一、仗义执言

据《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祖籍东海兰陵。疏受是疏广哥哥的儿子。叔侄俩因为博学贤良被汉宣帝任命为太子的老师,疏广任太傅、疏受任少傅。

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伯以太子年少为由,向宣帝说让他的弟弟中郎将许舜来看护太子家。宣帝问疏广,疏广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他的老师和朋友一定要在天下英才中选取,不宜独亲外公许氏一家。况且太子已有太傅和少傅来辅佐,官员已经齐备,现在又让许舜看护太子家,这么做显得有点浅陋。如果传扬出去,对太子的名声恐怕有所损害。”

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把这些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摘下帽子愧疚地说:“这不是我等所能想到的。”疏广于是被宣帝更加器重,多次受到赏赐。太子每回上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并为太子老师,朝廷以此为荣。

二、功成身退

叔侄俩在职五年,皇太子十二岁,就通晓《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说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止步就没有危险’,‘功成名就主动引退,符合天道’)。如今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功成名就,若还不离职,恐怕要后悔的。不如我们叔侄二人一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疏受磕头说:“听从大人指教。”叔侄俩称年老体弱,一起向宣帝上书请求退职。宣帝认为他们的确年老了,就都准许了,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又赠送黄金五十斤。

公卿大夫故友乡人在都城东城门外设帐为他们饯行,送行的车辆数百辆,疏广叔侄告辞而去。道路两旁观看的人都赞叹:“二位大人真乃贤士啊!”有的人为之叹息落泪。

三、疏广散金

疏广回到家乡后,每天让家人摆上酒食,邀请族人老友一起娱乐。多次询问家中还剩多少金子,催促卖掉来供设酒食。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所喜爱信任的一位老者说:“我们希望赶在大人在世时置办些家产立下基业,如今每天吃吃喝喝,资财将要耗尽。请您劝说我家大人买些田宅。”老者在闲暇时向疏广谈起此事。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我家已有的田地房屋,只要子孙勤劳,足以衣食无忧,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如果再置买多余的田产,只能使子孙懒惰啊。贤德之人若有过多的财富,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之人若有过多的财富,就会增加他的过失(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况且富人常是众人怨恨的对像;我既然没什么用来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子孙的过失而招人怨恨。再说,这些金子是皇上恩赐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希望与乡亲宗族共享这些恩赐,来度过我的晚年,不也很好吗?”大家听完心悦诚服。疏广叔侄都以长寿告终。

疏广和疏受史称“宁邑二疏”,他俩辞世后,为了纪念这两位先贤,人们将其故里分别命名为“东疏”和“西疏”。在宁阳,纪念“二疏”的“散金台”“二疏城”“二疏祠”“二疏像”等历史遗迹至今仍存。

汉之后,赞誉二疏的诗文不胜枚举。如,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庭中,二疏复此举。”李白“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贺知章“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杜甫“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白居易“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国学名篇《千字文》亦有言“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读史使人明智。贪恋权势,贪恋钱财,往往会给人带来祸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疏广叔侄对权力和财富却能“知足”“知止”,其旷达、睿智令人景仰。又如,退休养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再如,子女教育方面,不给子女留太多钱财,让其自食其力,“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这样深刻的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

——转自正见网(原标题:宁邑二疏)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