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会 王安石苏轼一笑泯恩仇

文╱李震霆
图为《无名氏画山水册.松下对谈》。(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5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王安石、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两大巨匠,但他俩又曾是一对有名的“政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变法领袖的王安石行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信守中庸之道,认为王安石 “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为此他多次上书,请神宗皇帝不要让王安石肆意妄为。

因反对新法,苏轼外放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调任湖州。他在湖州任上才三个月,就爆发了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舒亶等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他讪谤皇帝和新法的词句,把他投入御史台监狱,欲置其于死地。

宰相肚里能撑船

起初,只有弟弟苏辙为兄求情,其他人都不敢为他说话。关键时刻,已经罢相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挺身而出,对神宗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看在老搭档王安石的面上,神宗放了苏轼一马,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因为变法,王安石受尽群臣攻击,遍体鳞伤。自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他一直孤独地在金陵隐居。此时朝廷旧党复辟,新法被废,他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其间又痛失爱子,其心中伤痛可想而知!当“政敌”苏轼因攻击新法而遇难时,王安石却摒弃私见大义相救,并因其“一言而决”,保住了苏轼的性命。

人们不禁感叹:宰相王安石肚里能撑船!

“从公已觉十年迟”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被朝廷由黄州贬到汝州。这年秋天,赴汝途中他特意绕道金陵拜访了王安石。

听说苏轼来访,王安石骑着毛驴去江边迎接。苏轼来不及换衣服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怎敢以野服拜见丞相!”王安石拱手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其时王安石63岁,既老且病;苏轼47岁,也“早生华发”。但一切都没有冲淡两位巨子相会的欢欣。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苏轼在金陵住了一个多月。二人冰释前嫌,畅游钟山,诗酒唱和,不亦乐乎。苏轼当时写的和诗中有这么一首:
《次荆公韵四绝(其三)》(注)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们从此诗可以领略两位巨子当时的些许心迹:

——目睹曾经的大宋宰相王安石,如今却寄身于荒山野岭中,又患大病,苏轼心酸不已:我应该趁先生未病时来看望,来晚了;祈望先生康复。一声“先生”,道出苏轼对王安石的无比尊崇。

——王安石劝苏轼买田金陵,与自己卜邻而居,终老林泉。苏轼深表遗憾:没能早点来陪侍先生左右!既表示相从恨晚,也委婉表达出对从前顶撞的歉意。

“金陵之会”距今虽有千年,但我们从苏轼这首温婉恳切的小诗中,依然能感受到两位巨匠惺惺相惜的君子之风。

苏轼走后,王安石对他人叹息:“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轼写下《王安石赠太傅》,文中称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荆公和苏公的这段故事对孔子的这句话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注:
“次韵”也叫步韵,按原诗的韵和韵脚次序和诗。
“荆公”指王安石,他被封为荆国公。

转自正见网。(原标题“历史故事:金陵之会”)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俳优是中国古代的滑稽艺人,他们以演戏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却能在插科打诨中嘲讽时政。一些俳优被征召入宫,他们不仅要取悦于君王,更是在以这种幽默、迂回的方式向君王进谏。
  • 苏轼的人生历经几番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迈越常流的境界,为人所乐道。他的人生境界从忧患中升华,《寒食雨》二首最能呈现他处在人生低谷转折点的心境。处在蹇蹙之中,苏轼展现什么超凡的心态?
  •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然是题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那自然是与禅道有关了,蕴含高深的道理。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