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會 王安石蘇軾一笑泯恩仇

文╱李震霆
圖為《無名氏畫山水冊.松下對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5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王安石、蘇軾是北宋文壇的兩大巨匠,但他倆又曾是一對有名的「政敵」。王安石變法是北宋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變法領袖的王安石行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蘇軾則信守中庸之道,認為王安石 「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為此他多次上書,請神宗皇帝不要讓王安石肆意妄為。

因反對新法,蘇軾外放杭州;元豐二年(1079年)調任湖州。他在湖州任上才三個月,就爆發了北宋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舒亶等人從蘇軾的詩文中找出他訕謗皇帝和新法的詞句,把他投入御史台監獄,欲置其於死地。

宰相肚裡能撐船

起初,只有弟弟蘇轍為兄求情,其他人都不敢為他說話。關鍵時刻,已經罷相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挺身而出,對神宗皇帝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看在老搭檔王安石的面上,神宗放了蘇軾一馬,將他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因為變法,王安石受盡群臣攻擊,遍體鱗傷。自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罷相,他一直孤獨地在金陵隱居。此時朝廷舊黨復辟,新法被廢,他的一番心血付之東流,其間又痛失愛子,其心中傷痛可想而知!當「政敵」蘇軾因攻擊新法而遇難時,王安石卻摒棄私見大義相救,並因其「一言而決」,保住了蘇軾的性命。

人們不禁感歎:宰相王安石肚裡能撐船!

「從公已覺十年遲」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被朝廷由黃州貶到汝州。這年秋天,赴汝途中他特意繞道金陵拜訪了王安石。

聽說蘇軾來訪,王安石騎著毛驢去江邊迎接。蘇軾來不及換衣服慌忙出船,長揖而禮:「軾,怎敢以野服拜見丞相!」王安石拱手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其時王安石63歲,既老且病;蘇軾47歲,也「早生華髮」。但一切都沒有沖淡兩位巨子相會的歡欣。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金陵之會」。

蘇軾在金陵住了一個多月。二人冰釋前嫌,暢遊鍾山,詩酒唱和,不亦樂乎。蘇軾當時寫的和詩中有這麼一首:
《次荊公韻四絕(其三)》(註)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我們從此詩可以領略兩位巨子當時的些許心跡:

——目睹曾經的大宋宰相王安石,如今卻寄身於荒山野嶺中,又患大病,蘇軾心酸不已:我應該趁先生未病時來看望,來晚了;祈望先生康復。一聲「先生」,道出蘇軾對王安石的無比尊崇。

——王安石勸蘇軾買田金陵,與自己卜鄰而居,終老林泉。蘇軾深表遺憾:沒能早點來陪侍先生左右!既表示相從恨晚,也委婉表達出對從前頂撞的歉意。

「金陵之會」距今雖有千年,但我們從蘇軾這首溫婉懇切的小詩中,依然能感受到兩位巨匠惺惺相惜的君子之風。

蘇軾走後,王安石對他人嘆息:「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兩年後,王安石病逝。蘇軾寫下《王安石贈太傅》,文中稱王安石「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荊公和蘇公的這段故事對孔子的這句話作了一個生動的註解。@*

注:
「次韻」也叫步韻,按原詩的韻和韻腳次序和詩。
「荊公」指王安石,他被封為荊國公。

轉自正見網。(原標題「歷史故事:金陵之會」)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 蘇軾的人生歷經幾番風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情」,邁越常流的境界,為人所樂道。他的人生境界從憂患中昇華,《寒食雨》二首最能呈現他處在人生低谷轉折點的心境。處在蹇蹙之中,蘇軾展現什麼超凡的心態?
  •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既然是題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那自然是與禪道有關了,蘊含高深的道理。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