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三十八回:張庠生修神公像 姚鹽台建忠節坊

作者:明朝 孫高亮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府尹于冕在家,一日,見數人直至廳中。于冕忙出廳來看,乃是一友,仁和庠生張傑,字萬英者,令人齎香紙牲儀,來祭奠于肅愍公神前。冕即出見禮,曰:「何勞張兄光臨設奠?」傑答曰:「待某奠畢,自當訴稟。」張傑遂令人設牲燃燭,焚香叩奠畢。仍又細觀公之神像,嗟呀半晌。乃對府尹公曰:「某昨夜夢謁先公神祠,見先公正襟危坐。顧某曰:『吾在京都任守,萬姓感吾功德,香火甚盛,無暇一臨墳墓之祠。今夜方臨,適值汝來,特與汝言。吾蒙三朝聖恩,南北祠宇俱成。近墳祠連因久雨,吾之塑像,自左肩以下,丹堊之飾,微有脫落,而人未之見也。子盍為我修之。』某即於夢中領諾。既而某復叩問先公曰:『神公適才所言任守京都,某聞北京城隍,乃宋文丞相耳。』先公見說,笑顧某曰:『子不知吾,吾即文丞相再世也。今南畿並大同、河南,上帝亦命吾兼任。其士籍吾亦司之。吾今雖沒四十年,其忠魂無日不在天壤間。』復曰:『子知水乎?吾靈若水也。』言畢而起。某驚覺來,想神公豐度如生。驚異其事,謹具香紙牲儀,特來拜奠,適才觀公之像,果見左肩顏色剝落。」于冕亦上細觀,果然。冕泣拜於地曰:「大人靈爽在天不泯,此不肖孤之罪也!」張傑嘆曰:「神公英靈,語予如水。正蘇長公所謂如水在地中,無往而不在也,顧某何人,而得神公之囑,有是夢耶!」次日,張傑即命塑像工匠,修整鮮儼而去。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

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慨然有感,遂齎香歷拜四祠。每到一祠,即徘徊久之。心中念曰:「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遂言於鎮巡諸公,諸公聞言大悅,各捐俸資,不兩月而坊成,名曰「忠節坊」。立碑於其下,其碑文云:

忠節,天下之大賢,崇報,天下之公論。大賢不立,則人道有所虧;公論不明,則人心無所功。此忠節坊所以創建於今日也。夫豈徒然哉!蓋杭為古今人物名區,鴻儒碩輔,後先挺出。其孤忠大節,尤炳耀人耳目者有四。若吳行人伍公,在吳山之首。唐僕射褚公,在褚堂之中。宋岳武穆王,在棲霞嶺之西。我朝于肅愍公,在三台山之南。守臣歲修祀事孔虔,弗敢懈緩。乙卯,監察御史姚舒,奉上命督鹾於浙。凡民所不便,與所便者,悉裁革振舉之無遺議,未幾,商賈大通,國計斯集,頻海千餘里,歡聲洋洋。於政暇即閱史傳,因憶四公風采,乃修瓣香,歷展拜祠下。徘徊瞻顧,咨嗟移時。其中感懷,殆有所不能忍者。既而曰:「以四公生平忠義慷慨,越人今祀於茲土。雖少足以致崇德報功之念,顧祠宇異處,地址遐僻,使人見聞不及,不足以廣其景仰之意,亦缺典也。盍樹一坊,以共插休烈於無窮哉。」時鎮巡諸公,聞而從之。又速商勸貸,咸踴躍應命,卜地於吳山之東衢,示以規畫,令有才幹者董其事,坊成,乃大書忠節於石額,分註四分官稱於左右,揭建坊之年、月、日。遂諧鎮、巡、藩、臬暨群屬官僚往視之,咸嘆以為一時盛事。夫伍公佐吳,既成闔廬之霸業矣,及勾踐敗衄,有天以越賜吳之諫,而屬鏤之慘,卒墮宰嚭之奸謀。諸公輔唐,嘗恢太宗之帝業矣,及武氏僭立,有叩頭還笏之諫,竟遭許、李讒口而死。武穆王當建紹之間,削平群盜,進兵朱仙,人皆望其可以計日恢復矣,夫何賊檜主和,矯詔班師,乃冤死於大理。于肅愍公生當正、景之際,調兵守護,不惑南遷,人皆知其社稷之奇功也,夫何權奸忌嫉,適寡肆讒,遂授命於都下。嗟乎!此豈獨四公之不幸哉!天下之事,固或有成敗、詘伸不論,而人心之是非予奪,自有定論存焉。蓋成敗、詘伸者,一時之遭也;人心是非予奪者,萬世之公也。以四公忠節凜凜,雖嘗屈仰宜喪,而竟得顯白,且萃聚昭揭於今之雄藩通衢之上,使大節以伸,大譽以著,大義已明,異代齊芳,輝映雲漠。凡杭人暨南北往返道經於下者,顧瞻而嘉嘆之,以興起其高山仰止之心,則事雖詘於當時,而深護夫萬世之人心,豈不足以委靈於九泉之下哉!故謹敘忠節之記云。

姚鹽台建坊之後,果然往來士庶,莫不敬仰其炎忠之誠意焉。

時于府尹公聞得姚鹽台建坊,乃親往觀之,嘆曰:「吾父與三忠異代並列,可為無愧矣。」乃往謝姚公。姚公曰:「予素仰數公功烈忠節,不意承命鹾政到此,謂忠烈異代同心,因共建一坊,使萬世瞻仰,何煩京兆公致謝。且令先公功烈,迥過於三公矣。」冕歎曰:「當時廷論,亦謂我先君之冤死與武穆雖同,而功業則大過之,誠古今不易之論也。冕復何言!蒙列聖之大恩,憫先君之遺烈,今復承憲台建此忠節大坊,使先君配休伍、褚、岳三公,先君死無恨矣!」言畢,府尹公即辭姚院而回。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亂失敗,曹吉祥被磔刑於市;徐有貞獲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鄉,後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