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讳疾忌医

【原文】

扁鹊(1)见蔡桓公(2),立有闲。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3),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5)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韩非子.喻老》

【注解】

(1)扁鹊:春秋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后人以扁鹊为良医的代称,又因居于卢国,亦称为“卢医”。

(2)蔡桓公:即指蔡国君主。蔡,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

(3)腠理:肌肉的纹理,此指皮肤。腠,音凑。

(4)针石:一种以石针刺经脉穴道的治病方法。

(5)司命:传说为主管人的寿命的神仙。

(6)蚤:音枣,通“早”,提早。

【故事阐述】

据《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王你的病在皮肤上,不治疗病情恐怕会加深。”桓公说∶“寡人没有病。”扁鹊走了出去,桓公说∶“行医的人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炫耀自己医术高明。”隔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君王你的病已经到了肌肉,不赶快治疗,病情会更加严重。”桓公还是不理会,扁鹊只好走了,桓公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来拜见,说∶“君王的病现已蔓延到肠胃,不医治就会更加严重。”桓公依然不理,扁鹊只好告辞,桓公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又再过了十天,扁鹊看了桓公一眼,转身就走,桓公于是派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疾病在皮肤时,用药物热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用针灸就可以治好;在肠胃,用清火去热的汤药可以医治;在骨髓,那就要神仙才管得了,我已经没办法医治了。”

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难忍,就派人去找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也就病死了。良医治病,当疾病在皮肤时就及时医治,这是因为刚显露苗头就要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及早地予以处理。

后来,这个典故就浓缩为“讳疾忌医”这句成语,原指有病不承认,害怕治疗,用来比喻掩饰缺点过失,不愿听人规劝。

--转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