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性为何受怀疑?

何清涟

人气 7

【大纪元2012年08月24日讯】 在政治方面,国际社会自1989年六四之后从未真正相信过北京政府。然而,中国那持续了三十余年的经济成长却让国际投资者充满信心,他们相信中国经济将长期一枝独秀。但最近,这种怀疑已经开始扩展到经济领域,即使是他们曾经认为最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GDP总量与成长速度,现在也未能逃脱这种怀疑。

李克强不相信本国GDP数字

这种怀疑现在有一个最充足的理由:即未来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不相信GDP这个数字。

先回顾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2010年,维基解密曝光了一份资料,据维基解密一份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代号为“07BEIJING1760”的密电披露,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参加两会、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曾到美国大使官邸与大使共进晚餐。李克强谈到辽宁经济状况时说:中国的GDP数字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他说,在评估辽宁的经济时,他侧重于三个数字:一、电力消耗,二、铁路货运量,三、发放的贷款金额。通过这三个数字,他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经济成长速度。他笑着说:“所有其他的数字,尤其是那些GDP统计数字,‘只能做参考’。”

由于李克强在十八大之后出任国务院总理似已成定局,随着十八大会议召开在即,中国经济运行不佳,不少讨论围着GDP成长速度展开,于是外媒又旧事重提,似乎也包含一点期待:李克强既然自己都不相信的事物,在其履任后或者可获改观。

李克强着重电力消耗的经验来自何处?

李克强侧重于电力消耗等数字,这一经验应该来自于2002年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报导引起的关于中国统计数据造假的讨论。引发这次讨论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基(Thomas G. Rawski)发表于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罗斯基教授根据中国的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和建筑材料的生产来判断,认为1997年至2000年中国GDP的实际成长率比官方数据要“少一半甚至更多”。此文获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中国经济评论》等大规模报导,使这一原本只局限于学术圈的观点身价倍增,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并被中国国内报刊广泛引证,引发了中国国内的讨论并持续了数年。

当时中央政府想扼制统计数据造假的动力是:中国饱受统计数据缺失和不透明之苦,如果可以改革统计制度,与国际接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约决策成本,其次可以取信于外商,吸引更多的外资。

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与其他官员也参与这场讨论,他承认虚报额几乎达20%,以2004年为例,虚报额为总额的19.47%。这些政府官员都承认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各省上报GDP数据时都考虑到政治需要,绝不可能上报一个比中央政府确定的经济成长率目标低的数据。不管地方政府上报的GDP成长率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最后会假定其中属于夸大的部分平均为两个百分点。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造假技能

通过2002年这一轮外国学者挑开头的争论,中国学会了一条,在GDP造假的同时,还要学会配套,比如在用电量、能源消耗等方面。李克强算善于学习之人,记住了当年这场讨论,但当李克强表示自己只相信电力消耗、铁路货运、银行贷款数量时,这方面的造假也开始了。

银行贷款的用途造假是中国的习惯。近几年江浙一带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用的是生产资金等名目,但贷款到手之后,立刻投入房地产。等到2011年房地产全面陷入萧条之后,这些企业家还不起银行贷款,就开始脚底抹油跑路,少部分因绝望自杀。跑路的商人以温州商人为主,于是“温跑跑”一时名动天下。所以,在中国用银行贷款来测算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好办法。

电力数据也变得不可靠

问题是,神奇的中国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如果GDP数据可以“人造”,电力数据当然也可以“人造”。

首先,电力数据有两个不同指标,分别是发电量和用电量,历史数据显示,两者并不同步。其次,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机来操纵电力数据,有时刻意报大,有时刻意报小。因此,电力数据是否可靠值得打一个问号。

《纽约时报》7月的一篇报导称,中国的发电厂管理人员被要求报大发电量数据。电力行业经理人称,地方及省一级政府要求发电厂不向中央如实报告经济减缓的程度。政府官员不想看到“负面的经济数据”,要求发电厂把负成长报告成零成长——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已将“下降”这个词汇弃之不用,用“负成长”代替“下降”,用“零成长”代替“停滞”。

为了让读者明白电力造假的大致情形,简单陈述是:有两组电力数据——发电量和用电量,这两组数据都有可能被扭曲,扭曲的方向有可能是放大,也有可能是缩小。在要求体现经济成长速度时,发电量与用电量会高报,两者当中何者高报,就看当时地方官的政治需要;在要求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时,发电量会少报。一般情况下,没有政府部门会去比对另外一类统计报表的同类数据。中国“十二五”计划(2011-2015年)将节能减碳排列为目标,达到目标是政绩之一,因此有可能继续影响用电量数据的可靠性。

因此,中国备位总理李克强还得继续寻找新的方法以掌握中国经济发展实况,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怀疑,还只是刚开了一个头。

--转自《看杂志》

相关新闻
何清涟:“特赦贪官推动政改”为何不可行?
何清涟:人口密度 环境支撑力与中国的生存环境
何清涟:分蛋糕的人拿最大的一块
何清涟:“稳增长”旗号下的新一轮掠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