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农渔村当家自主 打造富丽新生活(2)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2年09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小敏台湾高雄报导)县市合并后,偏远社区要争取经费更是得之不易,农委会水保局的培根计划,让不愿被边缘化的社区多了一份希望。台南市七股区笃加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邱英哲一再强调“过去政府从未对农渔村好过,只有农村再生计划对农渔村帮助很大”。

邱英哲在2005年就已加入社区营造工作,他指出,过去社区申请建设经费,都需透过议员或向县市政府争取,但常以财政拮据为由,拿到有限的补助经费,甚而只有二万元,透过农村再生计划可一次给足,每年有2000万元的经费预算,才能更有效的规划建设,体现出农村再生条例是利民良策。

创村200多年,早年以挂网捕鱼维生,盛产虱目鱼为主,现在则改以养殖全雌乌鱼(乌鱼子),专区养殖面积超过 250公顷,乌鱼子的产量约达全台30%以上。

邱英哲谈及笃加社区的核心价值,是保命、保存文化、保绿保育与创新。让社区蜕变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于有远见的笃加社区理事长邱秀雄与热忱有冲劲的邱英哲等人,在一群人的努力下,促成笃加社区日渐蓬勃发展。

具宗族特色的单一姓社区

笃加社区全庄头的人都姓“邱”,目前是台湾保存最大、最完整血缘关系的单姓聚落。早期,笃加祖先要求子孙要“视村为家”,坚持“宗族治村、永不分家”代代相传,致使笃加成为宗族特色的单姓社区,社区推崇伦理价值,以辈份来维持秩序。

乾隆年间开基祖邱干成,由福建漳州府渡海来台。开基至今,现已传到第11代,子孙达7200人。家族每年举行冬至祭祖活动,全村族人都会返乡,已近200年的历史。这里有4间古厝、保存良好的三合院,常住人口有460人,土地有38公顷为全村家族共有,其中部分做鱼塭出租。

笃加社区保存完好的三合院。(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台湾首座聚落型态文物馆

邱英哲说,农村再生计划在于农村文化的保存。因历史渊源与文化,社区民国九十三年成立笃加聚落文物馆,亦是台湾首座聚落型文物馆,馆内陈设历代祖谱、古文物、文献、照片、捕鱼及生活器具等具有历史轨迹的文物。其目的除建立地方文化之根基,激发居民对聚落认同感,并重视聚落珍贵文化与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务,同时也呈现笃加聚落文化的多样面貌。

笃加聚落文物馆风貌。(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污水净化 再生利用

花费20万,设置全台唯一的蚵壳加布袋莲简易型污水处理系统,把家庭污水收集后再导入净化桶,利用蚵壳、布袋莲过滤,水质净化后可用于浇花、浇菜,让村民省下一笔水费,改善居住环境;但是1年要负担2万元的电费。

自创品牌串连社区产业

运用当地养殖虱目鱼与乌鱼子,以在地生产,即时鲜制的理念,自创品牌行销农特产,创造居民收益。

限量纯手工制作的“笃加阿嬷鱼脯”,完全不添加豆粉和防腐剂,采用七股咸水鱼塭养殖的虱目鱼,在清晨现捞处理后,用大蒸笼蒸熟,再放到大炒锅用小火不断翻炒4小时,口感弹牙、新鲜度百分百。

体验翻炒鱼脯的辛劳。(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笃加社区发展协会向社区渔民购买乌鱼,自制乌鱼子并自创品牌“笃加乌鱼子”,采当天剖制、取卵加工,相对新鲜度自不在话下,2008年曾获选为台湾灯会10大伴手礼,所得做为社区维护基金。而邱秀雄养殖的乌鱼子,亦获颁100年台湾十大乌鱼子地方评选奖。

另社区建置一间环境优雅的民宿,酌收清洁费,提供游客Long stay,对繁忙的都市人而言,下乡体验有人情味的农村生活环境,真的很不一样。

社区改造的困境与难题

屏东县高士社区发展协会致力推动社区营造已6年多,由于协会理事长或村长改选制度的替换,常因易人使进度延宕或计划受阻,为此令主办单位伤神。南部联合服务中心农业组表示,对此,他们只好寻求外力,藉由其他宗教人士(无关信仰问题)去协助他们,使计划得以延续与进行。

台南笃加发展协会邱英哲表示,农村再生计划推动困难在于土地问题,居民担心做了建设变成政府的,这是他们不愿意配合的因素。

另偏远社区所居住者大部分多为老年人,而早已搬离笃加社区住在台南佳里区的邱英哲表示,偏远乡镇的生活机能、医疗设备与子女教育问题,都是让年轻人不愿搬回社区的主因。因此,农业再生政策其中的培根计划与撰写提案,都需要有许多人共同参与,更需要有前瞻性的年轻人来进行与沟通协调,这也是促使农村再生计划得以实现的要因。

社区改造非短时间能成果见效,而农村再生计划重点是希望能提供在地人就业机会,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工作,居于时下的年轻人多半在外地求学、工作,鲜少再回乡从事传统农渔事务,如何在社区创造就业机会,足以让居民增加收入并能持续与稳定,才能促进人才返乡或减少年轻人口外流,以达到农村再生的目的。◇

(责任编辑:杜文卿)

有古意的笃加社区房子。(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筏舟要进行挂网捕捞虱目鱼。(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南部中心农业组张耀仁体验下水捕鱼,拉起渔网里的虱目鱼。(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笃加理事长邱秀雄(左)示范解说将大尾的虱目鱼自渔网孔拉出有诀窍。(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笃加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邱秀雄(左)与南部中心副执行长田清益(右)抓起捕获的虱目鱼。(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笃加聚落文物馆内陈列捕鱼及生活器具等具有历史轨迹的文物。(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这本记事簿记载着74年台湾码文字。(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蓑衣是农业社会时代的雨衣。(摄影:杨小敏/大纪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