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考试热潮涌动的悲哀究竟在何处?

人气 8

【大纪元2013年10月21日讯】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尤对三类考试颇为青睐,一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二是国家司法考试,三是公务员考试。某网站的一组反映这三类考试报考人数情况的数据显示,无论是研究生、司法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都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试后的录取率并没有因水涨船高而随之增长。因此,众多的考生似乎都是为考而考,抱着试试的态度来碰碰运气,他们既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并不完全寄希望于最后的那个结果。

说是“搂草打兔子”也好,一试身手也罢,持着这种心态来参加考试的人数的确有些令人瞠目结舌。以研究生为例,2012年报考人数达到165.6万,比2011年增加了9.6%,这是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第8年达到100万以上。从录取名额上来看,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也似乎并不那么悲观。有关数据显示,由于考生不断增长,多年来研究生的录取基本维持在30%上下。尽管如此,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趋势却远比录取时更令人揪心。很多学生在应聘工作时因其研究生的学历而被公司视为成本更高的人员,最终被拒之门外。更有极端者将自己简历上注明的研究生学历改为本科,进而以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参加应聘。

中国的司法考试只是一种从业资格考试,很多人报考之前就已经知道,即使通过了360分的合格分数线,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中国司法领域中的一员。因此,参加司法考试的人数远不及考研大军那么庞大,过去5年基本稳定在每年约30万人左右,且通过率也更低。近10年来,最高的通过率只有22.5%,而最低的还不足10%。然而有意思的是,考试难度如此之大,通过人数这般甚少的司法考试,却并没有对中国各级司法部门的高官任冕有所限制。网络上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31名高院院长中,拥有大学学历的只有17人,法学科班出身的只有11人,而通过司法考试的则仅有1人。可见,司法考试并不是大多数人力求从事司法工作的有效途径。

最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尽管参考人数连年攀昇,录取名额却少的可怜。2003年参加国考的人数只有8.8万,那时的录取率为6.2%。此后考试人数逐年持续增加,到2012年时,人数高达96万,而录取率则仅有2%。就在近日,网络上有消息称,2014年国考最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竟然高达1886:1,有人甚至戏称国考队伍是“炮灰集中营”。

与研究生、司法考试不同,公务员考试直接与就业挂钩。但凡顺利录取的人,都能得到一份有着踏实收入的工作。这也正是为什么哪怕只有一个职位,也让众多“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原因。或许这其中就不乏拥有硕士学历以及通过了司法考试的能人精英,然而颇为讽刺的是,即便这般“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能跻身公务员队伍也极有可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中国司法部门仅一位高院院长通过司法考试的现实中,我们就能清醒的认识到,公务员的任职其实与个人的学历、经验、才干并无直接关系。没有过硬的后台和体制之内的关系,即使工作能力再强,人品再贵重,也不可能走入那扇只为“红二代”与“官二代”所开的特权之门。中国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本就与“选贤与能”的传统晋升标准格格不入,“一党专政”旨在培养、延续党性,而不是让毫无背景的个人发光。研究生的选拔机制尽管没有这般赤裸与直接,但究其基本的原则以及深谙的道理,与前二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事实上,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应该早就在官官相护、靠关系谋生的中国社会为人所熟知,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明知希望渺茫,众多应试者却仍然加入毫无意义的竞争当中,执意充当着战场上枪林弹雨间的炮灰与尘嚣。在为这些应试者的命运呜呼哀哉的同时,我们似乎更应该发自内心的谴责促成他们命运的人为因素,那便是中共政府为了维护“一党专政”的畸形体制而刻意营造出的残酷竞争。

或许当人们还未曾意识到学历终能带来怎样的就业前景之时,上大学就已经成为上至官方、下至贫民都甚为推崇的一种身份象征和殊荣。而这种人人渴望实现的大学梦想最终所能体现的,除了教育产业化以及学生为之付出的高昂学费之外,便是毕业生堆积、学历过剩而引发的激烈竞争。在这种人为制造的竞争面前,人人并非平等,尤其是制定规则的人,他们总能让自己以及羽翼下的受保护者跳过规则,绕道而行,再一次人为的制造了竞争中的不平等。

因此,对于那些随着考试大军前仆后继的顽强生命而言,或许真正的出路并不是让自己无休止的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而是应该首当其冲的推翻特权阶级。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成功的希望。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最大不公:高考分数线的地方歧视
北京农民工家长为子女争教育权
姜维平:李刚的爸爸是制度
陈永苗:药家鑫案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