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努力”是孩子最应具备的宝贵品质?

颜丹

人气 11
标签: ,

【大纪元2014年05月18日讯】近日,一项针对“孩子应具备怎样的宝贵品质”的调查在中、美、日三国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回应。占比高达75.3%的中国人认为,“努力”是孩子最为重要的品质;占比高达87.3%的日本人则认为,“责任心”是所有素质中最令人欣赏的;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彼此包容、互相尊重的特点似乎胜过一切,因此,民众将最高的赞同率(71.8%)投向了“包容和尊重他人”。尽管除此之外,中、美、日三国的民众都对“责任心”一项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中、日两国的民众也对“独立”的品质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然而,从“努力”、“责任心”、“包容和尊重他人”这三个分别占比最高的品质中,我们仍能发现,不同国家的民众所反映出的不同认知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以及对国民所进行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按照西方国家较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以及独立生存能力的方面来看,“努力”这个词似乎更加符合美国社会敢于挑战、追求创新的精神标准和大众心理。而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的东方文明来看,“包容”和“尊重”似乎原本是中国人记忆中一种或深或浅的、曾被淡忘却从不曾遗忘的宝贵品质。然而,今天的中国父母在权衡“努力”与“包容和尊重他人”的这两种特质时,不但未能按照中国的天道传统来寻根溯源、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给予明确的标准和判断,甚至对于“努力”一词的本意也牵强附会的加上了“不信命”、“不服输”、“你争我夺”的偏激内涵,而努力之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与安逸享乐的诉求为主。

中国的父母不仅在调查中将“努力”视为孩子理应融会贯通的第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也是毫无偏差的按照这一标准来教育、引导孩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从孩子刚刚开始以新奇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为他们安排了长达十几年的“马拉松”式的学习历程。从那时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待瞬间衍变成剥夺孩子天性自由的无形黑手,一心只为了孩子的那份舐犊情深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酿造出一幕又一幕类似“揠苗助长”的悲剧。于是,在一种急功近利、且不达目地誓不罢休的“努力”下,当时的少年即便成了才,或许也不过只是在推杯换盏之间流于庸才,在利益与欲望之间沦落为一桩朽木之才而已。在中国的教育乱象中,我们甚至不难发现,类似小学生毕业留言写着“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梦想将来有很多钱”这样的惊人词句就足以印证众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努力”的期待已经对他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无形伤害。

如此看来,“努力”一词的本义或许并不具备中国父母所理解的这些内涵,恰恰相反,若将一份“努力”践行在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以及内心净化、精神升华的积极态度上,那么,不仅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拥有焕然一新的面貌与未来。然而,在与美、日两国的对比调查中,中国的父母却对他们有意无意的强加了扭曲内涵的“努力”表现出了无人能及的期待。除此之外,类似“包容”、“想像力”、“毅力”、“无私”、“自我表达”等这些远比“努力”来的更为弥足珍贵的品质,中国的父母也未表现出比美国、日本更胜一筹的期待。反观之下,中国父母对不同品质关注程度的对比也再次证明,他们所认为的“努力”或许真的并未包括“无私”、“包容”等这些更应让孩子具备的品质的内涵。

未曾受过中国五千年道统洗礼的西方家庭在面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时,居然也深刻的懂得应将诠释着内在精神的“包容与尊重”的品质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身处在同一文化圈、并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日本民族也坚持认同“责任心”这种无关乎利益的品质应被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不同的文化脉络,还是相同的文化起源,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认知却总是显得如此疲软、或是偏离正确的方向。若是追根溯源,作为国家和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份子,身为父母者其实也是教育体系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结果和产物,只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我们的父辈又是从几何时起,就开始不约而同的将这种为利而忙的“努力”视为教育下一代的核心与根本呢?或许过往那些并不久远的“与天斗、与地斗”的历次运动就能恰如其分的给出回答。

相关新闻
新西兰的孩子  如今在哪儿玩
研究:准妈妈饮食习惯 对孩子健康影响深远
美国亚裔和白人孩子更易获得成功
谁在迫害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