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阁:康熙帝眼中“德”的威力

人气 11
标签:

【大纪元2015年03月10日讯】德的涵义

“德”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德”字中的双立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德不是一个人的事。或者也可以表示道路,右旁的符号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方。两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金文的“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图案,强调了不仅要目光直视,而且要按通畅的大路的准则去“行”,并且必须这样去“想”。“德”的字面,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心想四层涵义。因此“德”字的结构,已经包含了“不去想、不去做,不行小道”的禁忌。

建在“德”上的中华文明

回首看看中华五千年文明,灿烂的基点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所以古时,从民间到皇宫,德就像一条主线贯穿着整个社稷的运行。古时,人们以德来衡量是非曲直,讲究“四维八德”、“九德之行”。尽管现代人淡忘了“德”的意义,但人们常会听到积德、缺德等词。

但把德作为衡量一切人一切言行标准的,在历史上也唯有中国。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可见德的重要。那么它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和威力?人们可以从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中的几个例子,领略到帝王眼中所见的“德”的威力。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庭训格言》中,康熙帝讲到:“大清的军队平定四川时,在保宁打败了反贼王平藩,俘获苗人三千多,后来把他们全都放了,让其回家。等到大清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走投无路,就只好派人煽动苗族人支援他的军队,以抗拒天朝大军。但苗族人不肯依从,他们说:‘天朝让我们活命,恩德之厚深重如山,我们怎么忍心用兵刃对待他们,作为报答?苗族人生性犷悍,不能用礼义来驯服他们,这就像天性使然。但他们一旦怀德感恩,就不忍心轻易背叛主上。连内地的士人、百姓一般都很难做到的事,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这是可取的。孟子不是曾说:‘用武力征服他人,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他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在康熙帝的眼中,德施展的威力,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大更有效。

教化普遍,怀柔远人

在康熙帝众多的仁政中,有一条就是教化普遍,怀柔远人。他对皇子说:“你们常见我往新满洲派去的使者高达数百人,可不要小看了这件事。过去,太祖、太宗在位时,能得到东三省归顺的一两个人,就视为珍宝,十分爱惜,并给予特别的眷养。自我登基以来,新满洲等地的首领各自带着他们的佐领官,或全族百姓前来归顺大清。太皇太后听说后,对我说:‘这虽是你的祖上留下的福分,也是由于你安抚边远,德行教化遍及各地,才使众人倾心归顺。’”康熙帝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绝非偶然,与康熙帝以德善化、仁政爱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熙帝的细节修养

康熙帝的圣德,巨大到可以不分远近安抚人心,平定天下安邦治国;同时也细微细致到体恤百姓民声。从《庭训格言》中留下的一些细节,比如康熙帝对粗俗的人不嫌弃,如果没有文化的仆人讲出的话很在理,他也会牢记在心;康熙帝不会执拗的与人辩论,也从不对低下的仆人口出污言秽语;甚至闲居闲谈时,他也告训皇子,应该多说一些古人的善行和良言,并认为“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意思是:有什么还能超过这样的好事!

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康熙帝曾三次出师征剿噶尔丹,不过他最佩服的就是敢于越城作战的勇将。他留下的“己所不能,嘉彼所能”训言中,康熙帝很谦逊公开的说:“我从小到大不曾攀登过一次高墙,每次从高崖顶上往下看,就会头晕目眩。像我这样的人,碰上那么高的城墙,怎么能够登上去?”所以“每次见到那些登城作战的勇将,心必怜惜,并且更佩服他们。”

康熙帝在这些细节修养的体现上,当然还不只是这些。不过人们足以从中看到康熙帝的胸襟和度量。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德”的深刻理解,他就不会表现出过人的涵养和境界,并以一生的恪守勤政,遵守着“德”的系列准则。这些记载的实例,一方面见证康熙帝以仁治国,以德善化社稷民风;一方面也见证“德”的威力,不仅开创了清平盛世,也书写了东方历史中最伟岸的一页。

这几则简短的庭训说明,“德”虽然传统,但也有他的韧性和活力,能在古色古香的温文尔雅中,展现出他的力度和宽容。康熙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也正是在他追求“盛德”,“精进永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远抚人心,国泰民安,浩浩盛世一派清明,这些表现正是“德”的所化,展现的威力所在。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王友群:文革中跳楼自杀的女部长张琴秋
王友群:文革时中共中央调查部头号大冤案
中共罪行录之二百零二:“忆苦思甜”的闹剧
王友群:文艺界名人吴祖光三次挨整的悲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