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十二岁儿子助父亲延寿

明朝的时候,湖广地区有一位乡绅,他做官之后积存了千两的黄金,就派人用这些钱,去赎回他祖上传下来的田产,并且向儿子说道:“现在买田地的价钱,比起原先卖出付的价值,要高出好几倍。所以我用赎回的方式,当初卖多少钱,现在就用多少钱赎回,这样最便宜、合算了。”

当时,他的儿子才12岁,听了之后沉默不语,没有立刻接应父亲的话。停了好一会儿,儿子才慢慢开口问道:“爹!我们家祖传下来的田产,已经卖给人家几年了?”

父亲说:“卖了已经三十年了。”儿子又问:“有几户人家买下我们的田地?”父亲回答说:“一共有二十几家清贫的人加在一起,才买下我们家的田产。”

儿子就说:“我见到大明的法律规定,祖产卖出超过了五年,就不许再赎回来了。父亲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亲当时没有回答。他们家中有一位门客就接过话说:“赎回祖产,是一种为祖宗争气的事情啊!”

儿子批评那个门客说:“你们只懂得一味的阿谀奉承却罔顾事理!难道父亲做了官,另外再买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争气吗?何必一定要去赎回那些田地呢?”父亲说:“我若是一定要赎回祖产,乡人敢不服从吗?”儿子说:“我正是怕乡人畏惧我们家的势力,这样勉强的赎回来会有损阴德啊!”

父亲听了儿子的这些话,想了一想说:“小孩子晓得积阴德的道理很好,那么我今天就多还给他们一些当时购买所花的杂费吧!”

儿子说:“手续杂费是件小事,我们家要买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户人家要买田就困难多了。例如,一向靠十亩地耕种度日子的农家,如今我们把田赎回来了,他另外再买也只能买回五亩田,我们怎么能忍心要他们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里挨饿呢?”于是就劝父亲不要赎回这些田产,积些阴德留给子孙。

父亲停了很久才回答说:“儿子啊!你说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我们家祖先坟墓边的十八亩田必须要赎回来,作为祭田用啊!”

儿子又请求父亲要照现时的价值立契约,公平的买卖。父亲终于听了儿子的建议。乡人感佩这位十二岁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将祠”为他祝祷,乞求平安。

后来,乡绅的儿子十八岁时,考试连年捷报,被朝廷擢拔担任严州的太守。

有一天,乡绅的儿子骑着马去迎接诏书,在过桥时马儿不慎跌倒坠入河里,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忽然见到猛将神用手扶住他,让他端坐到桥边。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乡人虔诚祷告“猛将祠”的感应!

后来,乡绅的儿子活到了八十多岁;乡绅也因为能听进儿子的善言,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长寿。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