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宋代的宫廷舞

河北宣化出土辽天宁六年墓室壁画金代《散乐图》。(公有领域)

唐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峰,相应的大唐宫廷乐舞也象征着过去中国历史上古典舞的高峰时期,在唐代走下历史舞台后乐舞一度走入断层,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恢复礼乐,也将宫廷舞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队舞”以及带有物故事情节的“大曲歌舞”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不同于唐代充满着大气的乐舞,宋代的乐舞则是充满着细腻、优雅及平民化。

队舞

宋代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内容多彩多姿。

◎“小儿队”共七十二人,又分十队:

一、柘枝队;二、剑器队,三、婆罗门队,四、醉胡腾队;五、诨臣万岁乐队;六、儿童感圣乐队;七、玉兔浑脱队,八、异域朝天队;九、儿童解红队;十、射雕回鹘队。

◎“女弟子队”共一百五十三人,又分十队:

一、菩萨蛮队;二、感化乐队;三、抛球乐队;四、佳人剪牡丹队;五、拂霓裳队;六、采莲队;七、凤迎乐队;八、菩萨献香花队;九、彩云仙队;十、打球乐队。

每逢皇帝举行春、秋及圣节三大宴时,及御楼赐酺在崇德殿宴契丹使臣时表演。演出前致颂辞,述美德后开始演出。

大曲歌舞

也可称为“歌舞大曲”,是一种以诗、歌、乐舞综合性的表演。目前在文献中发现在汉代就有,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面貌,唐代的《秦王破阵乐》便是其经典之作,到了宋代则是演变成一种有故事性质之歌舞杂剧。并有着曲破、缠达、单曲、唱赚…等各种形式,极为多元且平民化。

到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后,从国都的格局便可看出南宋富丽、繁华的文化,此时在艺术上的表现相较于北宋更平民化、世俗化,甚至出现百姓日常生活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地狱变相图”组雕的“养鸡女”。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时,两只鸡正在争食蚯蚓的场面,整个雕像充满着乡村风情,少妇表情慈祥、文静,极为细腻传神,仿佛沉浸在远离战祸的富足生活中。

宋代大足石刻中“地狱变相图”组雕的“养鸡女”。(公有领域)

或许是此文化将唐代正规的宫廷大曲形式转变为平民化的乐舞,此一风气也开展了中国戏曲杂剧的发展,南宋时期宫中及民间舞蹈家辈出,如著名的舞姬严蕊、徐夫人皆是,宋高宗时期的皇宫舞蹈班子的编舞兼领舞“菊部头”以擅长《梁州曲舞》而著称,她的舞姿被称为仙韶院第一,皇宫的教坊都管王谨特作《菊花新曲破》用以称颂她。

《齐乐野语·菊花新曲破》:“思陵朝,掖庭有菊夫人者,善歌舞,妙音律,为仙韶院之冠,宫中号为菊部头。”

宋代的乐舞有着富丽、亲民的特点,多数是以带剧情的故事来教化天下四方百姓,当时与宋在军事上对立的西夏、辽、金等外族,甚至是朝鲜…等邻国也纷纷歆慕中原文明,在境内也有大曲的演出,其形式和宋朝并无二致。宋代的文明的强度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文治上,到今日被视为近世文明的开端。

乐舞之治世

上古时期的女娲发明乐器创作了乐曲《充乐》,用以教化人心、陶冶民德,使天下大治。《礼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舞本身不只是民众的一种娱乐,而是圣王用以教化天下之法,是文明成就上最为饱满的果实,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最亮眼的明星,乐舞的创作者或为帝王、才子、佳人,他们制礼作乐是为了回应上天,让人维持与高层生命的联系。@

辽 河北张世古墓〈散乐图〉。(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