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改变生命观的纪录片 台湾导演陈志汉谈拍片心得

台湾导演陈志汉。(伊铃/大纪元)

人气: 24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7年04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伊铃报导)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台湾游泳教练林惠宗从嘉义出发,开车北上,到辅仁大学医学院看望他的太太徐玉娥女士。他和太太结婚23年了,如今阴阳两隔,她作为“大体老师” 身份,供辅仁大学医学生学习解剖。 (在台湾,“大体”是对遗体的尊称,捐赠遗体做为医学生解剖课的尸体标本,尊称为“大体老师”。)

在过去的几个月,林惠宗每个月都要去辅仁大学看望太太。有时候,他只是静静的看着,什么也没讲。有时候他会讲一些生活琐事:“孩子们和我都还好,你放心。”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剧照。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剧照。

下周,林惠宗的太太将要被送上解剖台。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对着“完整的”太太说话。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跟她说。过去没有把握机会,不懂得表达。愧疚,遗憾,思念……林惠宗再也压抑不住,决堤的泪水倾泻而出,他嚎啕大哭……

这是台湾导演陈志汉最新拍摄的纪录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的片段。影片讲述一对平凡的台湾夫妻最不平凡的故事:先生忙于工作与社交,太太打理家务、带小孩。先生不善表达,直到太太死后,竟然对着遗体讲话。但他回到家里,面对子女还是没什么交流。

用镜头关注生命的意义

陈志汉对纪录片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拍摄探索生命意义的题材。他说这一切源自小时候的经历。他小时候成绩很不好,天天挨老师骂。那时他很苦恼,开始思索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

陈志汉学生时代有机会接触摄像机,那时给同学录像。结果发现,从摄像机窗口看到的人和平时接触到的人有些不一样,甚至好像完全不认识一样。“这对我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觉得很有趣。”他想用这个办法去更多的观察人,于是萌生拍记录片的愿望。从此爱上摄影机,以至于他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都与拍片有关。

“我一直很想探讨活着到底要做什么,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都很迷惘。”陈志汉说自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大体老师的故事让他开始对生命意义、医患关系进行思考。他要用镜头把它表现出来。

揭示现代家庭问题

陈志汉强调,《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不是鼓励人们捐赠遗体,而是讲述“爱和选择”的生命议题。

在台湾,从遗体捐出到启用,有一段很长的过程。期间,家人有机会再去看望逝者。 “大体老师”徐玉娥生前决定死后将遗体捐赠辅仁大学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课程。这个重大决定将给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个过程又将给家人造成怎样的心灵冲击?

影片中,女儿林映汝回忆妈妈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没人难过。直到把遗体送去辅大医学院后,生活恢复平静。家里少了个人,她突然觉得失魂落魄,才发现原来有好多话,没来得及向妈妈说。她甚至有点怨怼父亲,认为妈妈已经不在那具浸泡福马林的遗体里了。她对父亲的许多做法不是很领情。但随着“大体老师”在解剖课的启用,林映汝开始思考生命的终点到底在哪里?“活着”又是什么意思?

林惠宗生活中是格开朗、有说笑的人,平时很重视朋友、社交活动,也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但是回到家里,就低头默默做家事,很少和家人有交流。家庭成员基本上各忙各的,平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都很少。直到太太“走”了,躺在冰冷的解剖室,他彻底触动,但为时已晚。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故事。影片从侧面揭示现代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家庭问题:忙碌、亲情疏远!

拍片过程中看透生死

陈志汉坦承:《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是他目前最得意的作品。除了拍摄时间长,影片冲击了人们的心灵。 影片讲述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一个鲜为人知的题材:遗体捐赠、医学解剖。这些画面通常只存在于医学院的教学中,现在用纪录片的形式直面普罗大众。它触及人们的内心一些不愿面对的问题。

在台湾的医疗教学中,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愿意死后遗体捐赠者非常少。“大体”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平衡。影片也直接挑战华人的传统习俗:死者入土为安。同时,触及华人最忌讳谈论的话题:死亡!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剧照。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剧照。

许多人对死亡很恐惧、害怕,他本人也是这样。“原以为拍摄时会很害怕,但真正面对尸体时,没有害怕的感觉。”

“医学院的解剖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冲击性极高的生命教育。”在拍片过程中,对他震撼最大的画面是:一个死人,很脆弱地接受很多人的摆布。“原来,人死了以后也只是这样!生命到最后也只能这样!”

影片拍摄完成之后,陈志汉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看法: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有生就有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既然有一天必定会死,那就要好好珍惜活着的生命。尽最大可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比如兴趣爱好、工作、结婚、生子等。”

关于“爱”和“选择”

陈志汉喜欢拍纪录片,他认为纪录片的震撼力更大,更真实。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故事,看到人生的真实片段。人物面临的是各种或大或小、冲击心灵的抉择。尤其当遭遇人生困境时,如何去面对。

在拍片时,面对当事人遇到的问题,陈志汉也在反省自己: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事会怎么处理?我将做怎样的选择?

人生常常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选择是很难很难的。

陈志汉透露,下一部影片《照护病房》正在剪辑阶段。这又是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影片。照护病房常常会有病人出现非常不好的状况。这时医生会问家属:救还是不救?许多人不愿意面对家人死亡,希望延长家人的生命:救!

“‘救’确实会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再长,生命的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会面临同样问题。这种延长到底有没有意义?”陈志汉的观点显然挑战了现代科学,也挑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之处:“爱”和“选择”。这或许是他的影片新颖之处。

陈志汉认为自己是在干一件很健康的事。他带领观众直面解剖课,直面死亡。但活着的人才是他的镜头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告诉观众:人生还会继续,生命值得珍惜。感谢“大体老师”,更感谢所有认真活着的生命!

责任编辑:岳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