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改變生命觀的紀錄片 台灣導演陳志漢談拍片心得

台灣導演陳志漢。(伊鈴/大紀元)

人氣: 2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報導)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台灣游泳教練林惠宗從嘉義出發,開車北上,到輔仁大學醫學院看望他的太太徐玉娥女士。他和太太結婚23年了,如今陰陽兩隔,她作為「大體老師」 身分,供輔仁大學醫學生學習解剖。 (在台灣,「大體」是對遺體的尊稱,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的屍體標本,尊稱為「大體老師」。)

在過去的幾個月,林惠宗每個月都要去輔仁大學看望太太。有時候,他只是靜靜的看著,什麼也沒講。有時候他會講一些生活瑣事:「孩子們和我都還好,妳放心。」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劇照。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劇照。

下週,林惠宗的太太將要被送上解剖台。這是他最後一次機會對著「完整的」太太說話。他還有很多話沒有跟她說。過去沒有把握機會,不懂得表達。愧疚,遺憾,思念……林惠宗再也壓抑不住,決堤的淚水傾瀉而出,他嚎啕大哭……

這是台灣導演陳志漢最新拍攝的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片段。影片講述一對平凡的台灣夫妻最不平凡的故事:先生忙於工作與社交,太太打理家務、帶小孩。先生不善表達,直到太太死後,竟然對著遺體講話。但他回到家裡,面對子女還是沒什麼交流。

用鏡頭關注生命的意義

陳志漢對紀錄片情有獨鍾,尤其喜歡拍攝探索生命意義的題材。他說這一切源自小時候的經歷。他小時候成績很不好,天天挨老師罵。那時他很苦惱,開始思索活著到底為了什麼?難道就是為了考試?為了將來有一個好工作?

陳志漢學生時代有機會接觸攝像機,那時給同學錄像。結果發現,從攝像機窗口看到的人和平時接觸到的人有些不一樣,甚至好像完全不認識一樣。「這對我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覺得很有趣。」他想用這個辦法去更多的觀察人,於是萌生拍記錄片的願望。從此愛上攝影機,以至於他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都與拍片有關。

「我一直很想探討活著到底要做什麼,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都很迷惘。」陳志漢說自己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大體老師的故事讓他開始對生命意義、醫患關係進行思考。他要用鏡頭把它表現出來。

揭示現代家庭問題

陳志漢強調,《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不是鼓勵人們捐贈遺體,而是講述「愛和選擇」的生命議題。

在台灣,從遺體捐出到啟用,有一段很長的過程。期間,家人有機會再去看望逝者。 「大體老師」徐玉娥生前決定死後將遺體捐贈輔仁大學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課程。這個重大決定將給家庭帶來怎樣的影響?這個過程又將給家人造成怎樣的心靈衝擊?

影片中,女兒林映汝回憶媽媽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沒人難過。直到把遺體送去輔大醫學院後,生活恢復平靜。家裡少了個人,她突然覺得失魂落魄,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話,沒來得及向媽媽說。她甚至有點怨懟父親,認為媽媽已經不在那具浸泡福馬林的遺體裡了。她對父親的許多做法不是很領情。但隨著「大體老師」在解剖課的啟用,林映汝開始思考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著」又是什麼意思?

林惠宗生活中是格開朗、有說笑的人,平時很重視朋友、社交活動,也是一個勤奮工作的人。但是回到家裡,就低頭默默做家事,很少和家人有交流。家庭成員基本上各忙各的,平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機會都很少。直到太太「走」了,躺在冰冷的解剖室,他徹底觸動,但為時已晚。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現代故事。影片從側面揭示現代社會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家庭問題:忙碌、親情疏遠!

拍片過程中看透生死

陳志漢坦承:《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是他目前最得意的作品。除了拍攝時間長,影片衝擊了人們的心靈。 影片講述一個很少有人涉及的領域,一個鮮為人知的題材:遺體捐贈、醫學解剖。這些畫面通常只存在於醫學院的教學中,現在用紀錄片的形式直面普羅大眾。它觸及人們的內心一些不願面對的問題。

在台灣的醫療教學中,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願意死後遺體捐贈者非常少。「大體」與學生比例嚴重不平衡。影片也直接挑戰華人的傳統習俗:死者入土為安。同時,觸及華人最忌諱談論的話題:死亡!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劇照。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劇照。

許多人對死亡很恐懼、害怕,他本人也是這樣。「原以為拍攝時會很害怕,但真正面對屍體時,沒有害怕的感覺。」

「醫學院的解剖課,對我來說,是一次衝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在拍片過程中,對他震撼最大的畫面是:一個死人,很脆弱地接受很多人的擺佈。「原來,人死了以後也只是這樣!生命到最後也只能這樣!」

影片拍攝完成之後,陳志漢對生命有了全新的看法:死亡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有生就有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既然有一天必定會死,那就要好好珍惜活著的生命。盡最大可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比如興趣愛好、工作、結婚、生子等。」

關於「愛」和「選擇」

陳志漢喜歡拍紀錄片,他認為紀錄片的震撼力更大,更真實。是活生生的、真實的故事,看到人生的真實片段。人物面臨的是各種或大或小、衝擊心靈的抉擇。尤其當遭遇人生困境時,如何去面對。

在拍片時,面對當事人遇到的問題,陳志漢也在反省自己:如果自己面對這樣的事會怎麼處理?我將做怎樣的選擇?

人生常常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些選擇是很難很難的。

陳志漢透露,下一部影片《照護病房》正在剪輯階段。這又是一部有關生命意義的影片。照護病房常常會有病人出現非常不好的狀況。這時醫生會問家屬:救還是不救?許多人不願意面對家人死亡,希望延長家人的生命:救!

「『救』確實會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再長,生命的意義並沒有發生變化。還是會面臨同樣問題。這種延長到底有沒有意義?」陳志漢的觀點顯然挑戰了現代科學,也挑戰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脆弱之處:「愛」和「選擇」。這或許是他的影片新穎之處。

陳志漢認為自己是在幹一件很健康的事。他帶領觀眾直面解剖課,直面死亡。但活著的人才是他的鏡頭關注的焦點:他們的思想感情,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告訴觀眾:人生還會繼續,生命值得珍惜。感謝「大體老師」,更感謝所有認真活著的生命!

责任编辑: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