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将书院搬进大自然

我们应该向自然汲取智慧,而不是背离他。(Shutterstock)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7月08日讯】当年,其实是怀揣着“与君共隐桃源,菊篱向晚南山”的惬愿,成立了嘉庆书院。不想,十载岁月过去,依然行走在市井中。十年风雨十年心,细数己身,早已淡了归隐之念。末劫乱世,何处清静?何处乐土?恐怕在渺远无人烟的远方,也迷布着混世的魔音。我既已来世,我既已知生生为此生,我既已知此生为何故,断然不会再为一己之好乐喜恶,弃此生之夙愿不顾,独自去寻一点隔世的浅欢。

初心不改,初愿得偿

七月,我们即将携领一群少年与虚荣物欲的城市暂别,当然已无关归隐,桃源早已在我心中,净土从来非外求。此去天高地远,自然辽阔,阡陌纵横,四季如歌,为的是我们的孩子,更多缘定的孩子,为他们打造一方教育的良田,使得他们深深植根于地坤之养,以枝繁叶茂,参天之造化,成济世之良才。

相较于城市的浊浪滔天物欲横流,霭气沉沉殊不可居;乡野,毕竟还有青天白日星光明净,良田阡陌鸡鸣犬吠,毕竟还有一些真正属于人应该有的生活。

曾经,我描述心中的书院,那是一座纯净的殿堂,依山傍水,黛瓦白墙,坡上桃李芳菲,屋前竹影横斜。良田数亩,山溪流觞。有德行高远之师领袖群伦,有广学博究之士坐镇中堂,有才绝艺精之辈妆美生命,有温良知教之人循循善导。有稚子孩童,受圣贤启蒙;有青春年少,朗朗如北辰之光。书声琅琅,余韵悠悠,识孝悌忠义,明生命实相,耕种劳作,修身行善,培其德,养其长。

或许是因为我们初心不改,上天赏赐我们初愿得偿,今时我们得以缔结一份特殊的缘,将书院搬进大自然的课堂。所以,我要携童隐去,暂别市井;假以时日,当我们的学子学成归来,必定位列三才,不负此生得以为人。

读懂造化,拒绝通往黑暗

到底我们与土地决裂了多久呢?将自己活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自从我们不再从土地上获得智慧,我们的人生越发贫索寡趣,常常陷在无法安放此生的恐惧中。土地所给予人的智慧绝不仅于塑造一个合格的农人,反过来说,一个真正的农人应该是读得懂造化的智慧之人。

天干地坤之德,圣者得之而为圣,贤者得之而为贤,智者得之而为智,仁者得之而为仁。

自从我们的教育不再教导孩子学习土之德、土之能、土之用,教育开始一败涂地。天地生养我们,我们却对天地一无所知,只一味教导孩子去成为功利场上的赢家,这岂不是最大的忘恩负义。这种架空生命真谛的教育早已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荒唐的是,其实通往黑暗的路上往往是人满为患的,大家环顾四周,同行者无数,且抱定了要死一起死的决心,步步行灭。

很多人问我,你们的孩子将来能做什么工作呢?是的,现在的学校不是为了培养人的,而是在培养一个做工的机器,众人受这变异观念洗脑多年,已经很难回头,只是可怜孩子,那样鲜活干净的生命,去背负因循他们的前人们造下的罪。不是说工作不重要,人不需要工作,而是“君子不器”,我们不能一味将孩子照器物之用上培养,反将“志道据德”的根本生命支架瓦解。说到底,教育的根本弊病不正是在此根本问题上的本末倒置吗?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大学》明言: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如此简便易行,可见大道如夷,民则好径。明明正道宽广,直达中天,却偏要受名利色气指使,去走那偏僻小路。

过去士君子所习“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是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之末,今我们所习各项技艺也必不能孤立于道性德本之外,是要将各项元素熔炼一身,以成就内外相合的综合素养。他们的气质是他们的名片,他们的性情是他们的通行,他们的格局是他们能远行的资粮,他们由内而外的诚信力是万用的钥匙,他们的悲悯善良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如此一个中通外直,圆融万端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却问他要一张纸做的身份说明?

夏虫不可语冰,蜩与学鸠笑大鹏之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鸱得腐鼠忌惮凤凰夺食,说的无非是境界之别,小人与大人之分。

无妨,即便我怜民生你恋尘土,但我相信你终究能重新擦亮你心中的明珠,此珠光耀山河,明彻万古,那时,你当知我所言不虚。

教育,仿佛是为孩子特设,其实祂更是成人世界的救赎。

本文刊载于旧金山7月1日教育专版,请点阅
要想定期快速浏览一周新闻集锦,请点这里。

责任编辑:李曜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