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增持不透明理财产品 外媒:有风险

人气 1788

【大纪元2018年01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刘毅报导)2017年,大陆1,170家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资金达到了1.2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创历史记录。有评论认为,这对债务推动型经济的中国来说是个令人不安的迹象。

据《华尔街日报》1月22日报导,大陆数据服务商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大陆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投资规模达较2016年增长49%,较两年前的总额增长逾一倍。这些理财产品多由较大型银行发行,期限在三周至六个月不等。近期一至三个月到期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折合成年率约为4.9%,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基准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为1.5%。

但是,支持个别理财产品的标的资产基本没有透明度,这些理财产品通常利用杠杆来提振回报率,其回报率要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得多。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银行在为这些产品提供担保,并且承担标的资产的所有损失。

因为许多中小型中资银行由于缺乏稳定的存款基础,一直是发行此类投资品的主力机构,以此作为资金来源和创收渠道。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称,这种做法是一种影子银行活动。

许多银行已经把这些资产放置在资产负债表之外,而不是把它们记为负债,而且银行基本没有对这些产品的标的资产和杠杆情况予以披露。

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大部分资金被投向风险资产,一旦违约上升,银行就会蒙受损失,其融资能力也会受到钳制,因此外界担忧,银行严重依赖理财产品进行短期融资的做法可能是个问题。

对于大陆企业热衷购买理财产品,香港独立研究机构东方资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总经理Andrew Collier认为,因为许多企业手头的现金没有更好的去处,就投向资本市场追逐更高收益。这一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表明企业对于通过自身业务获得强劲回报没有信心,而是寄望金融市场来获得更快收益。

海外评论人士文小刚认为,大陆企业热衷理财产品从侧面证明大陆经济陷入了全面疲惫状态,企业手里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去处,企业本身对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也没有信心,只好投资那些短平快的理财产品,而且投资制造业回报率太低,不如买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是,一旦这些产品发生违约,会造成企业损失。

理财产品是中资银行出售的短期类存款型投资产品,被银行用来筹集资金和增加放贷,通常投资于债券、贷款和信托等中长期资产。

Wind资讯的数据还显示,去年买入理财产品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制造商、食品生产商以及科技公司。

日前,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发布的《企业年度报告(2016)》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大陆盈利的企业不足30%,印证了公司不敢投资到实业的现实。

数据显示,2016年度,在中国2200万企业中,实现盈利的企业数量为498.56万户,盈利企业比例为28.5%。盈亏持平企业占比为32.34%,亏损企业占比38.70%。

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盈利企业占比分别为29.16%和29.88%;东北地区盈利企业占比仅为25.42%,在所有区域中排名垫底。

目前,业界无法得知官方公布的这个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中共的经济数据一般为政治数据,是各级政府根据形势需要研究出来的。#

责任编辑:李沐恩

相关新闻
京一国企向员工推理财产品 5百人损失上亿
陆一银行支行长涉伪造理财产品 金额达30亿
做空人民币带头人:中国理财产品存重大风险
15亿资金被掏空?大陆上市公司账上只剩178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