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话

书摘: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第十二帧图局部。(公有领域)

陶渊明这个作者,他的作品里边有非常深微、幽隐的含意,曾使得千百年后的多少诗人都为他而感动。现在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可是你知道吗?南宋的英雄豪杰、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很多词里都写到陶渊明。在一首〈水龙吟〉里他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我现在年岁老大了,才真正体会和了解了陶渊明,我像是在梦中真的看见了他。

上一次我提到钟嵘《诗品‧序》“嘉会寄诗以亲”的时候曾经说,遇到真正能够倾心的友人,这也是人世间使人感动的一件事。我举了杜甫送给李白的诗做例子。杜甫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我跟他一见面就这样亲近,好像这感情早已在我的内心存在。这就如同《红楼梦》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所说的那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觉得,自己内心深处与生命结合已久的东西和对方有了一种暗合。

杜甫对李白那斗酒百篇的风格极为倾倒,为李白写了不少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又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热烈地赞美李白的才气,深深地同情李白的遭遇。

杜甫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所以有机会相见;而陶渊明和辛弃疾一个生在东晋,一个生在南宋,见面是不可能的。可是辛弃疾说了:“我虽然不能和他当面相逢,但在梦中见到了他。”你们看,这是多么深切的感情!在前面所举的辛弃疾的这一首词中,他又曾说过:“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他说,当我读陶诗的时候,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来就不曾死去,因为他的诗到现在还能够给我如此鲜明和强烈的感动,使我感觉到他那凛然的、强大的生命力量。

我过去常常引杜甫赞美宋玉的一句诗“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悲秋是中国诗的传统,那些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才志之士,他们看到秋天草木零落,就引起了对自己生命落空的悲哀。因此杜甫在千载之后能够深深地懂得宋玉的悲哀,并且“怅望千秋一洒泪”,感叹自己与宋玉“萧条异代不同时”。足可见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强大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我曾经讲到诗人的条件,第一是能感之,第二是能写之。如果你心里虽然很感动,但不能写出诗来;或者虽然写出诗来,却不能传达你的感动,那你就失败了。有一位朋友和我谈到,他非常喜欢诗,也有写诗的感动,却没有写诗的训练。这的确是一件可遗憾的事情。我在加拿大教书,我的班上有一些从香港来到加拿大的中国血统的学生。有的很有天才,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能力很强。我对他们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感受能力,应该写点东西。”他们说:“老师,不成。我们半途来到西方英语国家,所以我们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不够;我们从小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所以我们用中文表达的能力也不够。”像这样的学生,在我加拿大的班上不只一个。他们有文学艺术的天才却没有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这真是人间最大的遗憾。(本文仅限网站刊登)

──节录自《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三版)》/三民书局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三版)》书封/三民书局提供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