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全面小康”不全面

陈劲松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27日讯】中共”十六大”,借江泽民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这一提法,实际上已经作为该党”第四代”领导层的经济纲领,或经济任务。这一经济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十六大”台前幕后的激烈权力斗争的注意力。官方对”全面小康”的解释: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年人均产值达到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达到38%;全国城市化达到50%;等等。

这个”全面小康”,显然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说法的修正。前年,当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万亿的时候,当局便宣布实现了邓小平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以80年为基准,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年人均产值达到800美元。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个”小康”标准非常勉强。与国际上通常定义的小康标准,即中上水平标准(人均GDP2200-5999美元)仍有很大差距;国内中等收入阶层,即中产阶级比例仅占15%,与国际标准的40-50%,也相距遥远;各种社会差距更形悬殊。为此,当权者暗地将邓小平定义的”小康”修正为”基本小康”,而重新提出”全面小康”的概念。

从经济上而言,上述”全面小康”的目标,似乎并不难实现,只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6%至8%的年度增长,20年实现”全面小康”,便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一个社会概念。政治上的民主化,决策上的透明化,人民广泛的参政议政;以及社会的多元化、包容性,社会平等和文明程度的大幅提高;都应该是”全面小康”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以当今中南海的气量心态,他们却盘算以”奔小康”为由,”保证不发生大事”,进一步要求”维护稳定大局”,实则进一步排斥异己,维持独裁;用一个”全面小康”的借口,将所有的社会矛盾焦点悉数转移。近则成为江泽民留任”军委主席”的借口,远则成为长期一党专政的理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小康”并不全面,乃权宜之计也。

“全面小康”的目标固然动听,眼下经济实况却令人疑虑。且不谈目前国内各项数据的真实性(这件事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单就增长而言,其中,有多少个百分点,是由诸如房地产之类的增长构成?即,有多少个百分点是泡沫?

今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但房地产一项,投资增长便高达29.8%(1至10月),同期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27.5%,商品房空置率却增长了10.8%。全国房地产业平均负债率已高达85%,典型的”泡沫经济”。以广州为例,该市1300家房地产开发商中,仅有30家盈利,其余尽属亏损。深圳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商品房空置率高达25%至40%。一个因制衡合理而机制健全的民主社会,大体可以经受起危机和风浪;但一个思想僵化、体制封闭的极权社会,却可能在任何危机与风浪中瓦解。试看97年亚洲金融风暴扫荡后,机制健全的日本和韩国,能够坚强挺立,并逐渐复苏;机制脆弱或不成熟的东南亚诸国,则一蹶不振。类似危机一旦在黑洞重重的中国发生,后果必不堪设想。

另外,根据赛跑原理,我们跑,别人也在跑,所谓”全面小康”,实际上,变成一个动态的概念,当所有的目标都测定好计算好之后,中途却可能突然发现,参照系变了,整个世界的标准也变了。原先的目标数字可能在一瞬间失去了全部意义。一句话,”全面小康”,即便是作为一个简单的经济概念,也仍然充满变数。

社会的发展变革最终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力量,却也是社会变革的力量。当中产阶级成长到38%以上,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后,文明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势必推出他们的代言人,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实现社会均权;大规模的城市化,势必彻底打破黑暗的户籍制度,促进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

,从而激发观念的大交流,大更新;经济水平提高,民众消费能力增强,使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节节高涨而永无止境,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丰富,多元,成为不可阻遏的大趋势。

所有这些,都呼唤全方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民主,也通向全方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民主。如此一来,中国社会的未来,将完全可能与”全面小康”设计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究竟是谁改变谁”的老问题,将再次尴尬地呈现于社会表层。恰如国内一位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意味深长的暗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

(11/26/02)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新闻追回被拐的孩子
【纪元专栏】刘晓波:小康时代的党员博士硕士
中国大陆需要“新土地革命”
大陆矿山事故频繁的真正原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