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巨匠舒伯特 一生所追寻的境界

人气 2753

【大纪元2021年02月14日讯】(Raymond Beegle撰文/大纪元记者姬承羲编译)小舒伯特(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古典音乐的巨匠。他身高不足5英尺,身量瘦小,长相普通,而且只活了短短的31年。然而,从他去世后留下的几封书信中,人们却能窥见他温柔而善良的灵魂,没有怨恨,没有奸猾。

在18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谱写了大量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和无数的歌曲。他是音乐世界最纯粹的使者,传达了无尽的善与美。他的朋友们都叫他“Schwammerl”(德语“小蘑菇”),还说,舒伯特连睡觉都戴着眼镜,好让自己一醒来,就可以立即开始创作。

舒伯特(生于1797年,卒于1828年)与贝多芬是同一时期的音乐家,甚至连他们的住所都只相隔几条街。舒伯特在世时,并没有贝多芬那样的盛名。但他却有一群杰出的朋友,维也纳著名的音乐家、诗人和画家,都是他的好友。

在当时,这个由文人和艺术家组成的小圈子,似乎太过醉心于创作,完全没有理会周遭的历史动荡。被拿破仑军队攻陷的城池、随后上台的维也纳国会和专制的梅特涅政府,好像与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他们不是忙著作画,就是写诗、作曲。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那些所谓历史事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拿破仑战争,维也纳国会,或是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好像并不被人熟知。但是,只要提起舒伯特的《圣母玛利亚》(Ave Maria),却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舒伯特的人生,我们所知甚少。但是,他留下的七百多首词曲,却比任何一部传记,都更生动地映照出了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伟大而谦卑的灵魂,满是纯洁、光明、美好,还有善良与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哦,莫扎特!你在我们的灵魂中,留下了多少剪影,让人得以窥见更加美好、纯洁的世界!”

威廉·奥古斯特·里德(Wilhelm August Rieder,1796—1880年)1875年的油画《弗朗兹‧舒伯特》。维也纳市历史博物馆。(公共区域)

舒伯特的音乐主题

在舒伯特的歌曲作品《谎言》中,有四个突出的主题,它们分别是人的命运、人心的方式、美的力量,以及灵魂与上帝的联系。人们不难从这每一个主题中,窥见上帝的影子。

19至24岁期间,舒伯特一直在思考人的命运。这一点,从他的音乐创作中可见一斑。他喜爱歌德的诗《水上灵魂之歌》(Song of the Spirits Over the Waters),为之作曲、配器并且不断修改。舒伯特相信,人世间的命运如风一般不可预知,而自己的灵魂源自天堂,也将回归那里。

“人的灵魂,就像水一样,自天堂而来,也将回归天堂。”歌德的诗中写道,“人的宿命,真有如风一般!”

在青少年时期,舒伯特也曾描写过爱情,那如火一般的热情,能如何轻易地将人抛上云霄或坠入谷底。

在歌德所写的《浮士德》中,有一曲《格蕾琴在纺车上》。曲中,格蕾琴刚被年轻的浮士德抛弃,她唱道:“我的内心失去了安宁,再也找不回来了。我的心多么思念他!如果能抱住他,尽情亲吻他该有多好!”听到这里,人们常常浮想,舒伯特对诗人的词句作何感想?年轻的他,内心又在思念着谁?

舒伯特的曲,常常是为了不知名诗人的词而作。这些歌曲,大多都颂扬美(一种神秘而又无法言说的现象)。它们不仅词曲优美,更热情地歌颂自然之美,以及被人们称为艺术的手工作品。比如,诗人在《致音乐》(To Music)中写道:“我心爱的艺术呀,在如此黑暗的时代,是你温暖了我的心,将我引向更美好的世界!”

对自然的思索,引出了(舒伯特)对于创世主的思考。《全能者》(The Almighty),是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堪称其灵魂和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的绝佳写照。在曲中,他表达了对创世主的思索、信仰与无限的尊崇:“伟大的主耶和华!天上地下无不赞颂祂的全能!你可以在雷声中听到祂,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看到祂,也能在心跳中感受到祂!”

在歌曲《浩瀚无际》(The Infinite One)中,(舒伯特)直接提到了上帝:“无所不能的上帝,当我想起你时,内心感到多么的振奋!当狂风拂扫过森林,当雷电在空中鸣响,那正是你赞美的上帝!”

诠释舒伯特的声乐家

舒伯特在其作品中展现的非凡的坦诚——也即他的“真”(Truthfulness)——要求演唱者也必须拥有这样的品德。如果失去了真,那么歌唱就是虚伪的:也许(演唱者)嗓音优美,照着乐谱歌词一字不差,但却像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蜡像一样,毫无生气。

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威拉‧凯瑟(Willa Cather)曾写道:“艺术,是对真的提炼与升华。蠢人会认为,做到真诚轻而易举;唯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才明白,达到这样的境界难上加难。”

如果缺乏亲身感受,你就无法唱出对自然的赞美;如果没有经历过人生的伤痛与劫难之后的喜悦,就无法唱出人心的微妙;如果从未追寻和热爱过上帝,就无法唱出对祂的颂扬。

当今,最能诠释舒伯特歌曲的人,是荷兰男高音彼得‧吉斯伯特森(Peter Gijsbertsen)。我对于他的了解,是源自其最近录制的独唱——舒伯特的歌曲《夜与梦》(Nacht und Träume)。吉斯伯特森也向音乐界人士分享了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共鸣。

在吉斯伯特森的演唱中,透露出自然而坦诚的喜悦,让人感到,他仿佛已经与这首歌曲相知相惜并融于一体。他的声音无比优美,音色高贵而率真。他似乎唱着自己最喜爱的歌,每次的演唱,都仿佛是在初次领略歌曲的力量与美好。

吉斯伯特森与下述声乐家并驾齐驱。他们每个人,都是真诚的诠释者,使我们不禁要引用那位伟大的作曲家的话,但却又要略微换个说法:“哦,舒伯特!你在我们的灵魂中,留下了多少剪影,让人得以窥见更加美好、纯洁的世界!”

乐天‧莱曼(Lotte Lehmann,1888–1976),《在傍晚时分》。
伊丽莎白‧瑞斯伯格(Elisabeth Rethberg,1894–1976),《摇篮曲》。
海因里希‧雷亨珀(Heinrich Rehkemper,1894–1949),《菩提树》。
汉斯‧霍特(Hans Hotter,1909–2003),《致音乐》。
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 Nilsson,1918–2005),《浩瀚无际》。
克里斯塔‧路德维希(Christa Ludwig,1928–),《全能者》。
彼得‧吉斯伯特森(Peter Gijsbertsen,1983–),《水手之歌》、《春天的信仰》。
慕尼黑电台合唱团(Munich Radio Choir),《水上灵魂之歌》。

原文:Truth Tellers: Franz Schubert Bequeathed to Us Hints of a Finer World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雷蒙德‧比格尔(Raymond Beegle)是一位钢琴家,曾在美国、欧洲和南美的各大音乐厅参与交响乐的演奏。他曾为《歌剧季刊》(The Opera Quarterly)、《古典之声》(Classical Voice)、《歌舞》杂志(Fanfare)、《古典唱片收藏家》(Classic Record Collector英国)和《纽约观察家》(The New York Observer)撰稿。

比格尔还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tony Brook)、西方音乐学院(The Music Academy of the West)和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美国音乐学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usical Studies in Graz, Austria)担任教职。他也在曼哈顿音乐学院(The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的室内乐系任教,已经长达28年。

责任编辑:韩玉 #

相关新闻
钢琴教师:大赛激励她承传古典音乐教育
古典音乐主播:神韵必将于全世界鼎盛
古典音乐之光——洪大的基奠,完美的结合
古典音乐有助身体锻炼 分散痛苦和疲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