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陈铭堂竹雕艺术 传统技法凿出当代趣味

陈铭堂隐身“观竹堂”中,日夜刻苦凿出专属陈式竹雕艺术的“静与空”。(黄玉燕/大纪元)
人气: 9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2年10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湾台中报导)自古文人爱竹,宋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据考证,台湾竹雕艺术的发展,并非承传自中国大陆派别,而是源自木雕技艺,至今创作更展现多元趣味,其中以陈铭堂的作品,在台湾竹雕艺术史上,扮演融合现代思维的创新角色。

陈铭堂得以隐身“观竹堂”中,日夜刻苦凿出专属陈式竹雕艺术的“静与空”。
陈铭堂得以隐身“观竹堂”中,日夜刻苦凿出专属陈式竹雕艺术的“静与空”。(黄玉燕/大纪元)

据纪载,竹简记事是竹雕的滥觞,竹雕发展至唐、宋已有派别及师承。明后至清名家辈出,形成地区性特色,竹雕艺术因此提升为专门类别。

传统竹雕以装饰生活器具为主,竹雕程序繁复,需从选材、材料处理,再经过切锯、构图、粗胚、细部修饰、砂磨、染色、涂装,才能完成作品。因受限于竹材特性,要在有限空间发挥想像,加上雕刻技法困难,台湾的竹雕工艺师相对少数。

陈铭堂竹雕可以让人品味到质朴温馨、悠闲清逸和幽默简炼。
陈铭堂竹雕可以让人品味到质朴温馨、悠闲清逸和幽默简炼。(黄玉燕/大纪元)

牧童投身竹雕 大隐隐于“观竹堂”

出生台中南屯农家的陈铭堂,儿时的放牧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养分。据陈铭堂自述,国小勉强毕业后,即投入竹雕艺术家陈正气门下习艺,两年学徒多杂事,习艺不成,他辗转加入三峡祖庙之木雕工程团队,受教于李梅树、萧海萍等名师,奠定扎实的传统雕刻功夫及美术基础。

艺术家谋生的制匾岁月,幸赖妻子相扶持,陈铭堂得以隐身“观竹堂”中,日夜刻苦凿出专属陈式竹雕艺术的“静与空”。

1983年荣获省展教育厅奖,之后相继获颁北美展、全国美展、民族工艺奖、传统工艺奖等荣誉。作品亦获国立故宫博物院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

耕耘竹雕艺术至今近四十载,陈铭堂尝试以竹之有限空间,雕刻出无限的意境。他说,有别于传统的“满”与层层堆叠,在布局上,他力求突破一般人对竹雕的印象,剥下多余的竹材,恰如其分地呈现水墨画中的“留白”意境。

从陈铭堂“观竹堂”近二十年作品中,可窥见其多运用简约手法,在扎实的木雕底子下,试图超越传统竹雕质材的限制,更巧妙应用复合式媒材,如与木材纹理的背景互相搭配,让观者望去仿佛赏析一幅绘画。

另有不少诙谐幽默的作品,将木雕、竹雕、绘画三者融合,崭新的当代视觉风貌,赢得不少藏家青睐。

陈铭堂竹雕可以让人品味到质朴温馨、悠闲清逸和幽默简炼。
陈铭堂竹雕可以让人品味到质朴温馨、悠闲清逸和幽默简炼。(黄玉燕/大纪元)

质朴敦厚与包容 方寸间顶天立地

陈铭堂2007年竹雕创作展,由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亮节高风”作品辑,多位学者为其写序。

故宫前科技室主任袁旃称,着迷于陈铭堂独特风格。他例举2005年作品:“经春历夏四秋冬”,以渺小人物比对千年老树,那挺拔矗立夸张树干,在方寸创作空间里,顶天立地充斥着现代感。

袁旃说,参观陈铭堂竹雕后,不难领略木讷寡言艺术家的丰富情感,及充满禅意的修为,透过一双巧手,转化成充满喜乐的创作,呈现人和竹的通性,敦厚、包容、质朴本性。

台湾师大美术系教授程代勒曾就陈铭堂个展中,包括竹片与竹根的创作做了解析。他说,虽然竹片受限于竹的弧度与厚度,但他却能在造型上细心规划,柔协写实与表现,极简与抽象等元素,保留竹的质性,佐以适性刀法,从物象、肌理的掌握到抽离,从题材选择到想像力的通融,陈铭堂从新梳理了古代工艺的当代美学观。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译黄春秀感受到陈铭堂创作的趣味性。他说,陈铭堂竹雕可以让人品味到质朴温馨、悠闲清逸和幽默简炼。他举例圆雕作品的“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陈铭堂会刻一个带叶,又附一个有金龟子的梨,取谐音“大吉大利”。在长片立雕刻一片大荷叶,上端高低两片叶,各立一蛙、一蜗牛,题名“相知”等,不论主题或形式,皆令人莞尔会心。

黄春秀说,从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认识陈铭堂是一位传统的中国人,踏踏实实表达人生过日秉持的一片虚心。

责任编辑:唐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