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宇:疫情时代世界工业国贸易逆差之迷思

人气 270

【大纪元2022年07月13日讯】近期(截止2022年上半年)世界上多个主要的工业国普遍出现进出口贸易逆差,反而中国在2022年前5个月不仅维持了贸易顺差,还出现了50%的增长。这种现象应当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们要对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顺逆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顺差和逆差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贸易的本质是商品交换,是互通有无。理想的国家间贸易,是商品的种类上互通有无,价值(价格)上等价交换,最终进出口差额为0,没有顺差,也没有逆差。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现实中贸易双方总有一方进口多于出口,形成逆差;另一方则出口多于进口,形成顺差。但是有些国家(如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还有些国家(如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这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货币主导国和新兴市场国之间。比如说现在美元是世界贸易的主要货币,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或较为落后的国家)要想加入国际市场,首先只能通过卖出货物来积累美元。购买货物需要消耗美元(也即大家常听到的外汇储备),自然在建立外汇储备的期间就不可以购买太多。所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建立阶段就会是一个长期的贸易顺差。而于此对应的货币发行国(对于美元来说就是美国)自然就会是一个长期的贸易逆差。理论上说,这可以看作货币主权国通过超发货币从新兴市场获得廉价商品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似乎并不平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超发的货币是为了满足新兴市场成长的需要(更大的市场体量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发展,总体上对贸易双方都是具有更多积极意义的。关键在于这个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逆差是否应该永远持续下去?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其实是国家存钱的过程。就像年轻人刚步入社会,需要在职场打拼存钱是一个道理。存钱不是目地,钱要花出去换回所需的商品或服务才是最终目地。一定量的存款是必要的,用来维持经济上的流动性和应付可能的风险。再多的存款就不必要了。当新兴市场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市场,对货币量的需求也逐渐趋于稳定,那么贸易顺差就应该逐渐消减,最终趋向于0。当然对于许多经济上忧患意识较强的个人来说,存款多多益善,勤俭持家也被看作一种美德。那么在国家层面上,外汇储备是不是也是越多越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是不是更有利于国计民生呢?

当一个国家长期处于贸易顺差时,其国内市场将面临较少的商品(出口多于进口)和较多的货币(外汇会被兑换成国内货币在国内流通),从而导致商品价格的上升。相反货币主权国则获得了较多的商品,而其国内的货币减少或不变(货币主权国可以在国内发钞以弥补货币流失),结果商品价格下降。表面上看货币主权国占了便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印钞税,也就是美国通过发行美元从全球获得商品,形同征税。但是如果某个国家刻意保持贸易顺差,其实是在强迫货币主权国发钞以避免自身货币不足而导致通货紧缩。其实过多(注意是过多)的货币被海外囤积也是发钞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拥有巨额外汇的国家可以用外汇为武器攻击发钞国,比如短时间内大量使用外汇去发钞国购买商品,就会导致发钞国巨大的通货膨胀和市场紊乱。

有了这些国际贸易平衡的基本概念,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主题探讨近期世界主要工业国的贸易趋势了。为什么大多数工业国(曾经贸易平衡或顺差为主)都出现贸易逆差而中国可以保持甚至扩大顺差呢?

大的时代背景当然是从2019年底爆发并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疫情不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也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生产。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国外一贯“躺平”,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人员流通控制,包括居家办公和隔离措施。加上世界范围内货运的阻碍(班机减少,船运也因为码头封控受阻),国际供应链的断裂导致生产严重萎缩。换句话说,全世界的商品供应减少了。

另一方面,为了保民生,大多数国家也加大货币投入以保就业和刺激经济,包括且不限于动用储备或借款给个人和企业直接发放补贴。换句话说,全世界的货币供应增加了。

全世界商品减少但货币增加,那有限的商品更多的被分配给谁了呢?自然是愿意出更多钱购买的人。当一个国家买的多,卖的少,结果自然就是贸易逆差。这样看来,原来出口为主的世界工业大国纷纷转为大量进口(贸易逆差),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但是在有限的商品总量下分得了更大的比例。

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保持住了,甚至逆势上扬,正说明中国抓住了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在乎金钱抢物资的机会放弃了“多余”的物资而获得了更多的金钱。也算是“双赢”了吧,各取所需。至于说中国老百姓消费的商品在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分得的比例也减少了,也就成了唯一的代价。

由于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的双重影响,近期世界各国通货膨胀严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很多。可是很多人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相比之下似乎较为平缓,食品价格也更为稳定。这似乎与中国贸易顺差导致的商品减少货币增多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多出来的钱没有拉高商品价格,那么被用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吸收货币的不光有商品,还有服务和金融。疫情至今,中国社会的服务消费大大增加了,包括并不限于:(1)健康服务:核酸检测,隔离,方舱,各种大白;(2)国防服务:新下水的航母,扰台的军机;(3)金融服务:暴雷的楼市,中小银行捉襟见肘的存款储备,等等等等。这些服务吸收了中国人们在疫情期间节衣缩食增加出口换来的外汇。老百姓没拿到钱,自然没有办法增加衣食方面的消费拉高基础商品的价格了。

责任编辑:任慧夫

相关新闻
去年宏都拉斯贸易赤字下降8.4%
维州贸易赤字增加 与中国往来密切
台湾去年出口创新高 谢金河:因台商回流投资
【财商天下】中共助俄逃避制裁 有几条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