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学生偏乡医疗社团 转型故事跃上国际期刊

胡家瑜医师(图左)在长庚大学医学系张玉喆副主任(图右)指导下,曾获得台湾急诊医学会原著论文海报发表优等肯定。(长庚大学提供)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2年08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长庚大学医学系校友胡家瑜医师,以她曾经参与的学生偏乡医疗社团“罗卡达”为主题,在医学系张玉喆副主任指导下进行研究。除了获得109(2020)学年度科技部大专学生研究计划补助,以及台湾急诊医学会原著论文海报发表优等的肯定,2022年7月更获刊于国际期刊《Medical Education》(医学教育),让世界看见台湾学生的社团转型故事。

胡家瑜医师就读长庚大学医学系时,曾参与“罗卡达”社团服务,有许多深入观察与心得。(长庚大学提供)

胡家瑜在修习“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时,以服务性社团“罗卡达”发展为主题,探讨社团成功转型并永续经营的关键。胡家瑜从大五开始投入研究,在担任“第一年不分科住院医师”(PGY1)时发表成果。她透过深度访谈18位受访者,分析偏乡医疗服务队因应外在变化产生的转变,以及探讨医学生、偏乡地区居民和政府部门的互动。研究发现,大学生社团“罗卡达”在这20年间能成功转型并持续在当地服务,最大的原因是有足够弹性去调整,因应当地需求的改变,学生们可以快速改变服务的模式,并做最大努力协助。

“罗卡达”是2001年时由长庚大学医学系筹备成立的全校第一支长期山地医疗服务队,期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对弱势团体的关怀。不过随着“全民健康保险山地离岛地区医疗给付效益提升计划”(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简称IDS计划)的推动,地方医疗资源渐渐改善,“罗卡达”从2007年起开始思考转型,由最初的第一线医疗工作转成个别计划导向的工作型服务队,并在2011年时由医学系服务队再转为服务性社团,社员包含全校系所,扩大整体参与。

胡家瑜在大一、大二时,也参加了2015年至2017年期间“罗卡达”的社团活动。她在多次的服务中发现,大多数医学生对于自愿性社区服务存有许多疑惑,因此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探究“IDS计划对医学生志愿性社区服务之影响”,并希望藉由此研究更清楚描绘罗卡达社团兴衰,进而找寻成功转型与永续经营的关键。

胡家瑜指出,医学生们藉由社团出队服务看到不同社经地位的人们,透过家访深刻了解到有许多的困境待解决,不只是医疗便利性低,更多的是当地的家庭结构、小孩教育、文化与经济等复杂问题。然而在出队前,或许是大学生们满腔热诚为自己形塑“给予者”的角色,实际上却因能力有限,很难达成串联社会网络募集资源的目标,此时就会对服务产生疑惑。

她表示,社团创立初期以医疗义诊与家庭访问为主,虽然能够提供实质上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对于原住民慢性疾病的控制成效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善仍然有限。这当中也存在许多冲突点,像是义诊的频率和内容不足,又或者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和对当地不够了解,使得双方的目标相冲突,难以达到原先期望服务的目的。

社团主要成员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时,胡家瑜认为大家对于社会网络的认识其实很浅,因此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很需要教师指导制度,这部分现在“罗卡达”有医学系谢明儒主任的大力协助,已改善许多。她也点出由于大环境不断改变,社团初衷与服务的理念等是否还是不变?这可能也是发展较久的社团都会面临的问题,值得深思。

胡家瑜表示,医学生自愿性医疗服务不建议单独检视,应该要涵盖其服务的社区,整体检视才能够较为完整评估自愿性服务带来的效益。要维持一个服务队的永续发展,需要找出能够在服务社区和政府部门间动态调整的策略,希望这份研究的结论,可以提供相类似实践社群建议参考。◇

责任编辑:黄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