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鱼干验出微塑胶 台湾中山大学研究登国际期刊

红苋菜加小鱼干,可帮助铁质吸收。(Shutterstock)
小鱼干示意图 (Shutterstock)
人气: 740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2年05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方金媛台湾高雄报导)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研究团队从七个亚洲国家出产的14项鱼干产品中验出微塑胶,平均每只小鱼干微塑胶多寡依序为日本、中国、斯里兰卡、韩国、越南、台湾及泰国,这项研究结果已获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登。

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指出,塑胶制品分解成为塑胶微粒,经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终人类食用含微塑胶的海产品,这些微塑胶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的健康威胁,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指出,塑胶制品分解成为塑胶微粒,经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终人类食用含微塑胶的海产品,这些微塑胶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的健康威胁,值得进一步探讨。(中山大学提供)

研究团队利用显微镜检视塑胶微粒型态,并透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及拉曼光谱分析塑胶种类,发现小鱼干中的微塑胶中近80%是塑胶纤维,次为塑胶碎片,种类以聚乙烯(PE)为主。这些微塑胶可能来自于大型塑胶碎片分解以及人为废水排放所致。

研究发现,平均每只小鱼干含微塑胶最多的为日本,其中以小鳞脂眼鲱(俗称臭肉鳁)含量最高,平均每只最多可能含有2个微塑胶。产地为泰国的侧带小公鱼(即丁香鱼)含量最少,食用超过500只才可能会吃到微塑胶。

台湾常见的丁香鱼干含微塑胶的鱼只数量约3.2%,平均食用31条鱼干可能会摄入1个微塑胶。此外,各国家产品要吃到1个微塑胶的鱼数量分别为:越南14只、韩国8只、中国及斯里兰卡约3只。

中山大学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长洪庆章指出,海洋塑胶已成为各大洋海漂垃圾的主角,从夏威夷东边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胶坟场”,约台湾领土40倍大,微塑胶数量更是“以兆计”,这些微塑胶可能透过海鲜产品进入人体,许多研究已报导微塑胶进入牡蛎、贻贝及文蛤等,但甚少研究小鱼干制品中的微塑胶含量。

他表示,在亚洲地区,小鱼干是常见的小菜或零食,其主要是鳀科及鲱科鱼类,这些滤食性鱼种具有细密的鳃耙,主要是摄食水体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因此容易在进食时摄入塑胶微粒,并累积在体内。

他说,西方国家主要食用鱼片肉,较少接触容易累积微塑胶的鳃、肠胃及内脏。 亚洲地区消费者食用小鱼干制品时都是整尾食用,会增加摄入微塑胶的风险。

洪庆章强调,海洋微塑胶不仅会影响海洋生物生存,最后还是回到人类餐桌上。为减低排放至环境中的微塑胶,呼吁民众自备购物袋、塑胶袋减量及垃圾不落地,以及减少使用一次性塑胶用具。 ◇

责任编辑:筱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