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半世纪的台湾情—华语教学权威顾百里的台湾故事

享誉国际的华语教学权威顾百里。(陈冠均/摄影)
人气: 194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3年08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李世勋台湾台北报导)顾百里(Cornelius C. Kubler)是享誉国际的华语教学权威,他是美国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亚洲研究系史丹费尔德(Stanfield)讲座教授及创系主任,曾是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亚非语文系中文和日文组主任、美国在台协会华语学校校长、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教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他出生于瑞士,父母是德国人,自小移民美国,在一个讲德语的家庭环境成长,会说至少12种语言,像是中文,台语、粤语、日语等等。

而他与中文的因缘是从台湾开始的⋯⋯

五十年不断的台湾情缘

顾百里回忆,从小他就观察到自己德语的家庭环境和一般美国人不一样,所以开始对外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浓厚兴趣。

小学时他学了西班牙语,中学时学了法语,上了康乃尔大学后开始学拉丁语、意大利语和世界语,这些欧洲语言对于上世纪六零、七零年代的美国教育或许都还算正常,但接触中文这个遥远的东方语言,则是偶然。

一次参加了暑期班,室友是一个台裔美国人,两人成为好朋友,开始接触到了从纽约唐人街寄来的小吃,他开始对中文产生兴趣,本来只想花一年时间很快的学一下中文,没想到因此对中文着迷。

1971年,大三那年,他来到政大当交换学生,当时政大只有他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在政大待了一年,发现中文真的不容易,因此决定苦练中文。

在政大时,室友大部分是本省人,带着顾百里到嘉义、云林老家游玩,他感受到台湾人的好客,令他惊讶的是,同学的父母说的是另外一种语言——台湾话(闽南语),他因此喜欢上了台语,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方向。

他回到美国后苦练文言文和闽南语,1975年回到台湾,这次到台大中文系念了硕士,研究领域是澎湖的闽南话,这主题一直到现在他都还在钻研,已经有了第三代的研究成果。

1978年拿到台大中文硕士后,他回到康乃尔攻读语言学博士,研究国语在台湾的发展和变化。

1971年不仅是他与台湾的缘分开始,该年他还交了一位台湾女朋友,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也就是郭志苓女士。

拿到博士学位后,1980年顾百里到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工作,然后在1981年到1987年再次回到台湾,这次他担任的是美国在台协会(AIT)的华语学校校长。

1991年,顾百里来到威廉姆斯学院担任中文系主任,将系所的中文教师由3人发展到了8 人,这在美国教中文的领域里算是不少的师资阵容。

在威廉姆斯学院,他跟台湾的连结仍在继续,每隔一两年他就会带学生来台湾短期游学,跟各大学的华语中心合作,他也时常来台湾开会与教学或是当研究生论文的口试委员,他笑称自己是在做国民外交,“台湾从事华语教学的教授,我想三分之二我都很熟,都是老朋友,有的我已经认识四十年了,三十多年了。”

半世纪与台湾的交会,让他见证了台湾这五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1971年时,台湾还比较落后,他当时走在台北的信义路上,没什么快餐店,倒是有很多人在街道上烧饭、煎饼,也没空调,夏天非常炎热,香味与臭味混杂成令人难忘的味道。

八零年代来台湾,正是台湾经济起飞、十大建设的年代,多了很多新大楼,还有高速公路和桃园机场(先前只有松山机场),街道上也有快餐店了,蓬勃发展的气象令人难忘。

而现在,他带学生来台湾交流,学生们都意外的觉得台湾与美国没那么大差异,可见台湾五十年来的变化巨大。

美国学中文的学生多元化

作为第一线的华语教师,他深刻感受到美国人学华语的生态的变化。

从九零年代到2008年左右,是美国学华语人数增加最多的时期,虽然相比其他语言(西班牙语、法语等等)仍是小众,但人数算是成长显着。

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经济环境恶化,美国的学校砍经费时都从较冷门的华语教学系所开始,所以学中文的人数又开始减少,加上中共的作风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在中国会英文的人增多了,商业界对会讲中文的外国人需求少了,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从2015年来美国学中文的人数大约减少了两成。

谈到近年来美国华语教学界的变化,顾百里观察到有几个比较显着的现象,第一,学中文的学生背景比以往多元,以前只有研究生才学中文,但近年来是不管大学生,高中生,小学生,甚至幼稚园的小孩、社会人士,还有中年人、老年人也在学华语。

另外,以往是白种人学中文较多,反而华裔人士学中文的比较少,而今,不同族裔学华语的人士多了,“现在学中文很酷”,华裔人士学中文的也多了,很多是为了寻根,他说:“像加州至少一半的学生都是华裔背景的,我们东北部大概四分之一是华裔子弟在学中文,这个就跟50年前很不一样,所以现在学生很多元化。”

至于美国学生学中文的动机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对外交、经贸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寻根,而顾百里所在的学校是个文理学校,许多学生学中文单纯是为了挑战,因为一般公认中文很难,许多优秀的学生反而会好奇想克服这困难。

改善台湾华语教师的教学品质

台湾与美国从2020年起签了台美教育倡议,希望把台湾打造成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最佳去处。说起台湾的华语教学环境,顾百里称赞:“绝对有进步,有进展。”

他先前在演讲时提到,台湾与中国大陆相比有许多优势,包括华语教师用的教学法比较先进、华语中心比较有弹性,食品比较安全,空气污染没那么严重,在台湾生活方便又愉快,而且外国留学生在台湾比较容易交朋友,在台湾外国学生的留学签证比较容易拿到,而且台湾有许多奖学金可申请,加上台湾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关系良好,又享有民主与自由,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受保障,外籍生可以在台湾读任何书、研究任何问题。

因此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台湾的华语教学前景乐观,台湾的华语教学有希望大幅度扩展。

虽然如此,台湾华语界要改善的是加强华语教师的教学品质。

他谈到,几天前才在某校听一位年轻老师在课堂上教华语,这位老师声音宏亮,发音也算标准,人很活泼,但在第一堂课就带学生玩了一个电子游戏,光是解释游戏就用了大量的英文,学生们本以为可以开始学华语了,结果听老师讲了十几分钟的英文,更糟的是,游戏内容对学生学习帮助不大,白白浪费不少时间。

顾百里建议,台湾各大学的华语中心主任或是应该多听听老师上课的情况,对于不理想的情形要提出纠正。

另外,顾百里还提出,台湾各华语教学系应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一般来说在台湾念华语教学的学生,包括研究生,他们的理论知识相当强,可是课堂教学技巧太弱,特别是这些年轻人,经验太少,就是课堂技巧比较缺乏。”所以透过实习,可以增加课堂上实战的经验。

这次顾百里来台,就是应侨委会邀请参加“台湾华语教学国际高峰会”,他在高峰会上提出了44个非常具体的改善教学的建议,对华语老师在课堂操作上很实用。

2021年台湾政府提出“华语教育2025”,把华语视为国家战略。对此,顾百里提醒,华语教育不能扩展太快,否则会牺牲品质,华语教师人数增加了,但教学品质降低,长远而言影响不好。

台湾教师发音不佳 影响海外声誉

话锋一转,顾百里正色谈到,“我很难过得告诉你,大多数台湾年轻的中文教师的国语发音太差,严重的影响台湾华语教师在海外的声誉。”

这点很关键,他强调,在海外应征华语教师时,若被听出发音不正确,第一关就会被刷掉,“一般美国、德国、法国的研究中国问题或是聘请中文教师的委员会的委员们,都会觉得台湾的老师教学方法好,比较活跃,政治背景、教育背景都比较接近这些西方国家,比较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发音不行,不能聘请他们。”

比如说,卷舌音常会不发,还有像是“风”,台湾人常会发音成“ㄈㄨㄥ”,而不是“ㄈㄥ”,他近来到某应用华语系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把“应用”的“应”说成“一ㄣˋ”。

“不是说要学大陆的中文,是要学台湾教育部公认是标准的中文,可是大多数这边的学华语教学的老师做不到。”顾百里有点惋惜的点出。

因此,他建议台湾各校的华语教学系所应该增设“华语正音班”,他提到:“我也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得念正音班,应该是新生考试时,系主任要把关,将需要上正音班的同学去上正音班,所以台湾要多注意这方面。”

坚持学习语言传统

对于科技在学习语言上的应用,顾百里谈到,他认为“音档”是最重要科技,他举他的教学说明,学生不仅每天要上一小时的中文课,每天还有两个到三个小时的功课,其中一个半小时就是听录音。

这里说的“音档”,指的是有规划的操练,由浅入深,从很短的句子到很长的句子,学生要跟着做不同的练习。

网路时代的来临,带来的便利就是可将这些音档放在网上,学生可直接下载聆听与演练。

至于去年底Chat GPT横空出世,对于华语学习有何影响?他谈到,目前要下断论还过早,但他们开会讨论的结论是:先不使用Chat GPT,他希望学生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学习语言。

所谓学语言的传统就是“听说读写”,顾百里指出,近五年来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学生用电脑输入汉语拼音学中文,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还是要听说读写,学语言最有用的东西就是在这边。”

他语重心长的说:“AI某些方面只会让人变得更懒更笨⋯⋯如果一切来得太容易,我们不会成长,但我并不排除将来等到时机成熟,可以在某些方面利用AI。当然新的科技我们要随时注意有什么,随时跟同事们甚至跟学生们商量我们怎么利用,可是像Google Translate或是DeepL Translate,我目前的想法是对我们华语教学的帮助不大。我们也不要鼓励学生做功课的时候多利用这些翻译网站或翻译工具,要不然他们自己学不好中文。”

展现对文化的尊敬

顾百里提到,目前美国部分大学有些错误观念,觉得学语言发音准确没那么重要,只要对方听得懂就行了。

但这对于大多数菁英大学的中文老师来讲是不够的,他解释:“我们要尽可能接近母语者的程度,所以发音错误要不断的纠正,我们希望学生跟台湾人或中国人互动,让对方觉得很舒服,不要让他觉得很刺耳。”

发音准确,这对顾百里来讲不只是一种礼貌,也是对文化的尊重,语言不只是沟通,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跟看世界的方式,“所以多学几种外语可以放宽视野,可以让你学到、观察到很多只会讲英文就看不到的东西。”

美国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就曾主张,随着英语成为全球强势语言,加上机器翻译发达,美国人投入学习外语或许不那么必要。

顾百里认为这是一种谬论,这样会让美国人看不到许多事物的面向。

顾百里自己就会至少12种语言,收获是什么呢?他笑着说:“多学外语能和人多交朋友,多旅行,享受各种风味的外国菜,晚上回家如果想轻松的时候看小说,不一定只能看英文的小说,可以看用别的语文写的小说。看电视节目、电影不用靠字幕,字幕常常是错的,或者只翻译了原话的一部分,所以学外语绝对有好处。”

责任编辑:齐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