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五年财政赤字 香港已出现结构性财赤

人气 788

【大纪元2024年02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叶婷、林怡采访报导)香港新一份财政预算2月28日公布。在连续5年香港财政赤字情况下,有分析认为,纵观香港的财政,已经出现结构性财赤。另外,香港在对接中共“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正在加速与中国大陆融合,使香港逐步演变为一个完全依赖中共的略带附加值的大陆城市。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月11日声称,预算案咨询期内,绝大部分意见反映,政府不需要如以往般推出大幅纾缓措施,主要因为香港经济处于正增长,同时要顾及政府财政承担能力。

翻查2023年公布的《财政预算案》,陈茂波预计2024/2025年政府在计算发行及偿还债券款项的综合盈余后,会录得近96亿港元盈余,其后每年可录的盈余都会增加。但在去年底就《财政预算案》开始向公众进行咨询前夕,陈茂波突然改口称,预计2023/2024年度财政赤字大约为1,000亿港元,高于2023年《财政预算案》预计的544亿港元。

陈茂波的解释是,过去几年香港政府开支大增,由2017/2018年度的47,00多亿港元增至2022/2023年度的6,600多亿港元,开支增幅达四成,远超同期政府收入增幅。

财政赤字将破千亿港元

根据香港四大会计师行之一的德勤(Deloitte)预测,特区政府本财政年度将录得高达1,172亿港元财政赤字,德勤建议采取多项宽减措施纾缓经济压力。

德勤在2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预计,2023/2024年度赤字为1,172亿港元,政府财政储备降至7,176亿港元。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及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估计,香港财政赤字将达到1,220亿港元和1,480亿港元,高出政府2023年预算案预测的544亿港元近两倍多。

时事评论员潘东凯对大纪元表示,香港财政“入不敷支”情况将会继续恶化,政府基建及各种欠缺效率、回报低的投资不受限制地在增加,但税收因为经济萎缩而继续下调。

地皮流标创历史新高 影响财政收入

陈茂波2023年发表预算案时表示,2022/2023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订预算为6,038亿港元,较原来的预算低15.7%(1,121亿港元),他称“主因是地价和印花税的收入均较预期少”。地价收入为711亿元,较原来预算大减489亿元;印花税收入为670亿元,较原来预算低460亿元。

长期以来,港府卖地所得的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以往每年能带来超过千亿港元的进账,但2023年全年在发展商入标投地较低、竞投出价相当保守情况下,政府卖地未如理想。

香港发展局1月公布2023/2024财政年度第四季(2024年1月至3月)卖地计划,政府将不会推出住宅官地,这是政府按季主动推地以来首次作出此项决定。

根据高力香港去年1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港府与一铁一局(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及市建局)总共推出9个项目,只售出3幅住宅地,成交价逾132亿港元,与政府去年2月预计全年卖地收入可达850亿元的目标相差6倍多。

其余全部流标的6个项目中,表现最差的为港铁(00066.HK)旗下的东涌东站第一期物业发展项目,更是出现罕见的“零入场”情况,该项目即日流标,成为港铁公司过去10年反应最差的招标项目。

高力香港指,这一年是香港土地供应史上出现流标宗数最多的一年。另外,仲量联行表示地价也显著回落。

根据统计,流标地块的估值下限介乎8亿至87亿港元不等,若以每块地皮的估值下限计算,流标土地总金额高达约210亿港元。

“发债为手段 管理现金流”模式受抨击

陈茂波在2023/2024年度预算案的介绍中曾提出,香港应善用发债的空间,提出未来至少5个年度每年发债650亿港元(83亿美元)。他去年2月25日在港台一个节目中表示:“发债可作为手段,管理现金流。”

陈茂波还提出,成立全新的“基础建设债券计划”,连同现有的绿色债券集资,其中基建债可用作融资铁路及土地拓展,目标销售对象以香港市民为主,目的是让市民对香港有“参与感”“获得感”。

陈茂波当时表示,发债能使香港政府库房账面上2024/2025年度出现盈余,但会让香港政府未偿还债务升至占本地生产总值(GDP)9.5%。

但陈茂波认为,政府的未偿还债项持续处于低水平,远低于大部分其它先进经济体。陈茂波的言论受到外界抨击,认为不符合香港《基本法》的原则。

但是随着陈茂波在去年12月改口称,预计2023/2024年度财政赤字大约为1,000亿港元,高于2023原先预计的544亿港元,令港府在2024/2025年度开始达致财政盈余的希望幻灭。

根据《基本法》第107条的规定,特区政府应“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资深财经媒体人颜宝钢认为,当局的做法是将一些香港未来的“大白象”工程,包括造价提升至6,000亿港元的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将市民绑上一部不归路的烈火战车,分分钟结果是会‘倒钱落海’”。

颜宝钢指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香港将会变成一个负债城市”。

库房连续5年见红 财赤已成结构性问题

受惠于卖地和印花税收入增加,2017/2018财政年度盈余达到1,380亿港元,财政储备累积至10,920亿港元;2018/2019财年,仍获得盈余587亿港元,财政储备达11,7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但自2019年起,香港再次出现财政赤字,迄今为止已连续五年“见红”。

过去3个财政年度合供录得4,400亿港元赤字(发债前数字),财政储备也从2019/2020年度11,784亿港元的高位逐步下滑,根据库务署1月公布,政府财政储备在2023年12月减至6,925亿港元。

颜宝钢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相信目前香港已经是一个结构性财赤,市民亦都很难期望再有“派糖”(一次性津贴和减税等纾困措施)的措施。他估计,港府在税务征收方面,或有可能启动一些程序,“譬如开征销售税或者其它税项”。

加速融合 香港被钉在中国这条船上

继2020年《港区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当局正在加紧推进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期间外资企业大量撤离。根据政府统计处去年12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只有1,336间外资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较去年减少75间,跌幅超过5%,较2019年高峰期的1,541间,跌幅达13.3%,是自2012年以来数目最少的一年。

不过,据统计,2023年香港仍吸引了不少“龙头企业”来香港落户,但这些龙头企业中八成来自中国大陆,而且大部分在香港仅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业务总部。

颜宝钢表示,其实香港也在选择,“这种选择当局都在做,完全靠拢大湾区和大陆经济融合。”

香港与大湾区这两个区域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前特首、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推出五年之际表示,大湾区区内基建“硬联通”已经基本做好,下一步要集中做好“软联通”。

梁振英称,“促进香港和广东省城市更好融合,包括尽快实施‘粤车南下’和方便在港外籍居民北上的措施。”梁还提出,向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外籍人士发通行证,促进外籍人士“进出大湾区内地城市”。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也表示,自《纲要》推出以来,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对接中共“十四五”规划。

大纪元资深主笔石山表示,目前香港本地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已基本失去,而从中国大陆进入的一些高科技公司,并不会将研发及制造转移到香港,他们只会把公司总部设在香港,目的是为了融资。香港目前面临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所以就完全依靠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然后变成一个略微增加一点附加值的大陆城市,这就是香港的未来。”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港西九陷财困 冯程淑仪称最坏需借钱度日
前高官指港府财政陷困局 料“拖字诀”发债应对
《财经》称“救市需要真金白银” 对习不满?
毕马威料港本财年赤字1300亿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